-
受到伤害却离不开,怎么办?
先自救,再抉择 感情里最煎熬的状态,莫过于明知已遍体鳞伤,却始终无法转身离开。可能是舍不得过往的美好,可能是恐惧未知的孤独,也可能是习惯了依赖的惯性,让你在痛苦与不舍间反复拉扯。但这种 -
要有让所有人讨厌你的勇气
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要有让所有人讨厌你的勇气,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叛逆,却藏着一种深刻的解放感。它不是在鼓励刻意招人反感,而是在提醒:真正的自由,始于不 -
如何判断自己的育儿方式是否科学?
判断育儿方式是否科学,核心看是否贴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同时满足“尊重个体、双向滋养、长期适配”三大原则,这3个维度简单好对照: 1. 看孩子的状态:是否“健康且舒展” - 情绪上:大部分 -
占有欲过强可能是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具备一种独特的感受力,能感受到亲密关系所受到的威胁。即使是一点细微的异样线索,也会激活你的依恋机制。 而机制一旦激活,除非你伴侣给你一个确切的反馈,表明你们的关系绝对可靠,否 -
在心理学角度下人缺乏情感的三种失衡表现三
三、自我认知的失衡与失控感:安全感的“内在瓦解”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安全感的终极来源是“内在的自我接纳与对生活的可控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安全需求置于生理需求之上,而这种安 -
心理学视角下人缺乏安全感的三种表现一
一、早期依恋关系的创伤性体验:安全感缺失的“心理根源” 从发展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来看,安全感的核心雏形形成于0-3岁的早期亲子互动,这一阶段的创伤性依恋体验,会成为个体成年后安全感匮乏 -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且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激发学习兴趣 • 结合兴趣教学: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将学习内容与兴趣点结合。比如孩子喜欢 -
焦虑型与回避型的相处之道
焦虑型人格渴望紧密联结,像追逐温暖的藤蔓;回避型人格习惯保持距离,似筑起围墙的孤岛。两种人格的相遇,常因“追逃模式”陷入内耗——焦虑者越渴求回应,回避者越想退缩。但好的相处从不是改变
-
怎么利用登门槛效应
利用登门槛效应的核心是**“从小请求切入,逐步推进,绑定对方的‘承诺一致性’”**,让大请求成为小行动的自然延伸,适用于需要他人配合、接受的场景,实操方法如下: 1. 第一步:抛出“无 -
旁观者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旁观者效应的生活应用场景,核心是“责任分散”引发的观望或配合问题,常见于3类高频场景: 1. 公共紧急场景:街头有人突发疾病、交通事故现场,围观者越多,主动救助的人越少,大家都等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