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和回避型人格相处恋爱,以及冷战是如何沟通
和回避型人格恋爱的核心是“先稳自己,再给空间,用‘不施压的在乎’替代‘密集的亲密’,关键在于降低TA对“被控制、被否定”的恐惧,同时守住自己的情绪边界。 1. 不追着要“回应”,给TA -
你以为的“坚强”,其实是在伤害自己
“我没事”“我挺好的”,这是很多人情绪低落时的口头禅。有位来访者说,她父亲去世后,她没掉过一滴泪,照样工作生活,直到半年后,因为一句同事的无心指责,她突然崩溃大哭,连自己都觉得奇怪。 -
你的善良,不必带刺也无需卑微
上周有位来访者说,她每次拒绝别人后都会失眠,哪怕是不合理的请求,也总怕自己“得罪人”。这让我想起了太多讨好型人格的困境——聚餐时永远迁就别人的口味,加班时从不拒绝同事的求助,明明自己委 -
怎样才能不再对一个人抱有幻想?
不再对一个人抱有幻想:用现实拆解执念,让清醒替代期待 对一个人抱有幻想,本质是把“理想自我”的期待投射到对方身上,或是沉溺于“未完成的遗憾”。想要打破这种状态,核心不是强迫自己“停止想 -
长途旅行选地:不迁就不妥协,共赴热爱更尽兴
长途旅行是情侣增进默契的契机,但“选共同想去的地方还是迁就一方”的纠结,常成为出发前的阻碍。其实最优解从不是单向妥协,而是在彼此的期待里找到交集,让旅行成为双向奔赴的浪漫。 单向迁就的 -
感情走不出来?用“行动锚定+价值重建”,把自己从内耗里拉出来
很多人在一段感情结束后,总陷在“走不出来”的困境里:反复翻聊天记录到深夜,听到某首歌就瞬间破防,甚至忍不住想“如果再努力一点,是不是就能回到过去”。这种状态不是矫情,而是我们的情绪还停 -
双向奔赴:焦虑型与回避型的相处之道
焦虑型人格渴望紧密联结,像追逐温暖的藤蔓;回避型人格习惯保持距离,似筑起围墙的孤岛。两种人格的相遇,常因“追逃模式”陷入内耗——焦虑者越渴求回应,回避者越想退缩。但好的相处从不是改变彼 -
习惯性自我否定:打破“我不行”的心理枷锁
“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好”“别人比我强太多”——这些念头是否总在你做事前冒出来,像一层无形的枷锁,困住你的脚步?习惯性自我否定,本质是内心的“批判者”过度活跃,把偶尔的失败放大成“我很 -
沉没成本效应:别让“过去的付出”绑架你的未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张不好看的电影票,明明全程煎熬,却还是硬撑到散场;一段早已变质的关系,只因投入了太多时间和情感,就迟迟不肯放手;报了一门不感兴趣的课程,哪怕毫无收获,也因付 -
如何走出失恋的心痛?
失恋后的心痛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淋湿了生活的每一寸角落,可别慌,这种痛不是永恒的,慢慢来,我们能一点点找回自己。 首先,允许自己“痛”,别强迫“坚强”。不用逼自己立刻“好起来”,想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