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角度下人缺乏情感的三种失衡表现三

三、自我认知的失衡与失控感:安全感的“内在瓦解”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安全感的终极来源是“内在的自我接纳与对生活的可控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安全需求置于生理需求之上,而这种安全需求不仅包括外部环境的安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安全——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生活的掌控能力。当个体出现自我认知失衡(如过度自卑、自我否定),或对生活失去可控感时,安全感会从内部瓦解,表现为对未来的焦虑、对自我的怀疑。 自我认知失衡的核心是“自我价值感低下”。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的综合评价,是安全感的“内在核心”——当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挑战、值得被爱时,即使面临外部压力,也能保持稳定的安全感;反之,当自我价值感低下时,个体容易陷入“我不行”“我不配”的负面认知,进而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形成,可能源于早期的负面评价(如父母长期的否定、校园霸凌中的贬低),也可能源于成年后的挫折经历(如职业失败、亲密关系破裂)。例如,长期在工作中遭遇挫折,或频繁被上级否定,可能会让个体形成“我没有能力”的认知,进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焦虑,害怕失业、害怕无法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这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正是内在安全感缺失的核心表现。 除了自我价值感低下,“完美主义”也是自我认知失衡的一种表现,同样会引发不安全感。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且用“结果”定义自我价值——只有达到目标,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一旦出现失误或不完美,就会陷入强烈的自我否定。这种认知模式会让个体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因为他们知道“完美”是难以实现的,只能通过过度努力、过度控制来避免失误,而这种持续的“紧绷感”正是安全感缺失的体现。例如,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中可能会反复检查文件,害怕出现任何错误;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过度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害怕因一点疏忽失去伴侣,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自己会被否定”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内在的不安全感。 对生活的“失控感”是导致安全感瓦解的另一重要因素。心理学中的“控制感理论”认为,个体需要对自身生活的关键领域(如职业、健康、人际关系)拥有一定的掌控权,才能感受到安全——当这种掌控权丧失时,个体就会陷入“无力感”与“焦虑感”,进而产生不安全感。生活中的失控事件包括突发的疾病、意外事故、失业、亲人离世等,这些事件打破了个体对“生活是可分析的、可控制的”这一认知,使其陷入“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恐惧中。例如,突发重大疾病的人,可能会因失去对健康的掌控权而陷入深度焦虑,担心病情恶化、害怕给家人带来负担,这种对“健康失控”的恐惧,会让其整体安全感急剧下降;而突然失业的人,可能会因失去经济来源、对职业未来的迷茫,陷入“生存焦虑”,对生活的掌控感丧失,进而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更深刻的是,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本身也会加剧失控感与不安全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职业的不稳定性、人际关系的流动性都在增强,很多人会感受到“生活充满变数”,难以把握自己的未来。这种普遍的“不确定性焦虑”,本质上是对“失控感”的反应——当个体无法分析未来的发展、无法掌控生活的走向时,就会陷入“不知道自己能否应对未来挑战”的恐惧中,这种恐惧正是内在安全感缺失的体现。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这种失控感会引发“灾难化思维”,个体容易将小的挫折放大为“毁灭性的后果”,进一步加剧焦虑与不安全感,形成“失控感→灾难化思维→更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恶性循环。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