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憧憬爱情的女生一样,刚恋爱时,我仿佛给自己戴上了一副名叫“爱情”的魔法放大镜。透过它看男友小陈,简直是踩着七彩祥云的超人。他随手帮我拧开的瓶盖,是“他真体贴!”;他不经意聊起的知识,是“他真厉害!”。那时候,甜蜜冲昏了头脑,我对未来关系的幻想,也全部建立在这个“完美人设”上——他应该永远懂我的情绪,能解决我所有难题,事业有成的同时还能浪漫无限。 然而现实生活很快给这幅美好的画卷泼了一盆冷水。他开始加班顾不上约会,那副“放大镜”立刻让我解读成“他不重视我”;他偶尔也有情绪低落不想说话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变了,不爱我了”;遇到棘手问题他一时也没主意,我内心就无比失望:“原来他不是什么都行!” 矛盾由此爆发,我的委屈(“你明明不是这样的!”)对应着他的困惑和疲惫(“我从来没说过自己是超人!”)。 那段时光就像陷入了无解的死循环。直到一次激烈的争吵后,身心俱疲的我偶然听到一个心理学概念——“理想化投射”。意思是,我们容易在亲密关系中,把内心对完美伴侣的想象,投射到对方身上,一旦对方达不到预期,巨大的落差感就带来失望甚至愤恨。我才惊觉,是我亲手给一个活生生的、有缺点有局限的普通人,套上了“完美”的光环。我爱上的,可能是自己的幻想,而不是真实的他。 摘掉“爱的放大镜”是我做过最清醒也最温柔的决定。我试着:第一,区分抱怨与沟通。不说“你从来都不懂我!”,改成“我有点失落,今天工作好累,其实很希望你能给我个拥抱/安静陪我呆会儿。” 第二,接受人性的复杂。他不是24小时体贴的英雄,会累、会烦、会有自己的盲区,就像我也会情绪失控、会斤斤计较一样。第三,核对期望。重要期待直接说出来:“我希望周末能有半天是我们两个人的专属时间,你觉得怎么做更可行?” 惊喜地发现,他也松了口气,原来一直在努力猜我的标准答案。 记得不久前公司一个项目砸了,我压力大崩溃大哭。以前我会怪他为什么不能立刻给我完美的解决方案。那一次,他默默坐在旁边给我递纸巾,安静地听我发泄完,然后才开口:“这事听着是挺难的…我能想到几个笨办法,比如…也可能没啥用,但需要我帮你整理下思路么?” 那一刻,没有“放大镜”的过滤,他的陪伴和真诚反而显得格外踏实温暖。爱的真谛也许不在于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神,而在于看到并拥抱那个和你一样在努力、会出错、但愿意和你一起成长的普通人。卸下完美的重担,彼此都更轻松,爱才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