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职场人小杨的过度自我批判。小杨脑子里有个严厉的审查官,总在批判自己,将微小失误和冷落无限放大,得出“自己不够好”的结论,导致他害怕尝试新任务、在社交场合小心翼翼。他通过三步改变自己:一是“觉察”,当批判声音响起时像旁观者观察;二是“求证”,验证批判内容的真实性;三是“转换语气”,用温和鼓励的声音提醒自己。在焦虑瞬间实践这些方法,如汇报前深呼吸并想起鼓励声音,还制定“安心清单”。如今内心批判者虽偶尔发言,但已不能完全控制他。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我”和父亲之间的情感抑制。父亲是传统中国式父亲,感情深藏心底,“我”渴望直接情感表达,两人关系像隔着毛玻璃,对话仅停留在表面。母亲离世后,彼此更不知如何表达关心。后来“我”从小事开始打破僵局,如削苹果递给父亲、咳嗽时倒水等。最终父亲说出关心“我”的话,表明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靠近,爱也能治愈关系。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恋爱中的“我”对伴侣的理想化投射。刚恋爱时,“我”用“爱情放大镜”看男友小陈,将其视为完美超人,对未来关系幻想也建立在“完美人设”上。但现实中男友加班、有情绪等情况,让“我”觉得他变了、不爱“我”,矛盾爆发。后来“我”了解到“理想化投射”概念,意识到自己爱上的可能是幻想。“我”做出改变:区分抱怨与沟通,接受人性复杂,核对期望。当“我”不再用“放大镜”看男友,他的陪伴和真诚显得格外温暖,爱才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