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是放弃,而是获得自由的开始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无法改变的现状,或是孩子身上某些固有的特质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抗拒和挣扎。这种挣扎消耗了我们大量的心理能量,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力。心理学中的“接纳”(Acceptance),常常被误解为“认命”或“放弃”,然而,真正的接纳恰恰是获得心理自由的第一步。 一、抗拒是双重痛苦的根源 痛苦来自两个部分:一是事件本身带来的痛苦(例如,孩子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二是源于我们对这个事件的抗拒和否认所产生的痛苦(例如,“这不应该发生在我孩子身上”)。当我们抗拒现实时,我们实际上在试图控制一个我们无力控制的变量。这种无谓的挣扎,就是我们感到心累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不完美的抗拒,让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承受了额外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二、接纳的真正含义:看清现实 接纳不是被动地低头,而是积极地看清现实。它意味着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有些事情已经发生,有些特质已经存在,而我的情绪和能量应该被用来应对这些现实,而不是用来与之对抗。例如,接纳孩子天性内向,不是放弃引导,而是放弃“一定要把他变成外向的人”的执念,转而专注于为他提供一个安静、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接纳是放下对“应该怎样”的完美脚本,转而拥抱“它就是这样”的真实剧本。 三、接纳带来的行动力量 当我们停止对现实的抗拒,将能量从“斗争”转向“行动”时,真正的改变才可能发生。接纳给予我们清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深度的赋能。它让我们不再纠结于过去或无法控制的未来,而是专注于当下,在既有的资源和条件下做出最有效的选择。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接纳限制,并在限制中创造性地生活。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