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麻木,是「空心」了吗?

咖啡续着命,却尝不出苦甜;刷着手机,心却像悬在半空;明明没遭遇重创,却对一切提不起劲——你可能正被「空心病」缠上。 北大徐凯文教授早在2016年就发现,30.4%的名校新生厌恶学习,40.4%觉得人生无意义。这种「存在性塌陷」不是抑郁,是内心的空洞感:像在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空心」的病根往往藏在成长里:小时候电话里先被问成绩,长大后被职场KPI定义价值,我们习惯了活在外界的标尺下。就像有人连续两月吃同一种外卖,不是喜欢,是连尝试新口味的力气都没有。 对抗空心不用求大解,三个小行动就够: 1. 留10分钟「无目的时间」,哪怕只是发呆看云,脱离「必须有用」的绑架; 2. 做件「无用小事」,拼乐高、养绿植,不为结果只为过程开心; 3. 记录「微小确幸」,比如晚风很凉、奶茶甜度刚好,让细碎温暖填满空洞。 别慌,「空心」是提醒你该找回自己了。当你开始关注内心的感受,那些麻木的时刻,终会慢慢亮起来。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