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近况:“他对生活似乎失去了热情,上课总趴着发呆或睡觉,对学校的事提不起兴趣。” 还没等我说完,家长就叹气:“是啊,他在家也是。不让他玩手机,他就跟丢了魂似的。” 我解释道:“孩子沉迷手机,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能让他投入的兴趣爱好,二是缺乏高质量的陪伴。内心空虚,只能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刺激。你可以每天抽点时间陪他下楼运动、散散心,聊聊天,但注意别一开口就像‘审案’。” 家长无奈地说:“夏天太热,冬天天黑得早,他写完作业就很晚了。我早上起得早,晚上九点就得睡,我真的……” 谈话间,我感受到了家长的焦虑。他看到了孩子的问题,却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解决方案,而是用自己的情绪继续给孩子施压。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并非天生就想与父母、老师作对。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无助”的受害者。因此,身为父母,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学着在孩子需要时伸出援手。但现实是,许多家长或因自身局限,或为生计所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时间也有精力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妈妈。 家庭教育本应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而非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更应注重人格、素养和个性的培养。一个三观正、内心丰盈的孩子,学习上自然不会有太大问题。 好孩子都是规划出来的。规划不是给孩子设限,而是为他打开更多可能的大门。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进行阶段性规划,而不仅仅是盯着分数。小学阶段,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和玩伴,应该学会培养学习习惯,发现兴趣特长,保持好奇心。阅读方面,建立“家庭阅读时间”,从绘本到科普,广泛涉猎。方面运动,每周保证固定运动时间,不强求成绩,重在乐趣。兴趣方面,提供至少2-3个兴趣体验,观察孩子的投入度。习惯方面,帮助孩子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培养专注力和时间观念。我身边就有两位让我由衷敬佩的妈妈: - 一位在儿子中考成绩平平的情况下,果断办理借读,最终通过艺术特长,帮孩子考上了一本。 - 另一位则发掘了儿子的体育天赋,让文化课不占优势的他,成功考入了重点高中。 她们没有抱怨或放弃,而是积极为孩子寻找出路,真正地帮助孩子渡过了难关,实现了成长。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高度。与其做一个焦虑的“分数盯梢者”,不如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合伙人”。当我们放下焦虑,用心陪伴,用智慧规划,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孩子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绽放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