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消费,藏着童年未说出口的渴望 上周咨询时,一位事业有成的来访者告诉我,他总忍不住买限量款手表,家里抽屉堆了二十多块,却很少戴。“看到‘限量’两个字就像被勾了魂,明明知道没用,还是控制不住。” 聊到童年才发现,他小时候想要一块电子表,父母总说“等你考第一就买”,可真考了第一,父母又以“要把心思放学习上”为由推脱了。成年后买的不是手表,是在填补童年那个“想要却得不到”的窟窿。 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我们现在花钱的方式,早被童年埋下了种子。 有的朋友每次网购都要凑满减,哪怕为了省5块钱,多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追溯过去会发现,他们童年常听父母说“钱要省着花”,这种“资源稀缺”的印象刻进心里,成年后就用“多囤货”来获得安全感。还有人喜欢给家人买昂贵的礼物,自己却舍不得吃穿,往往是因为童年时,只有通过“懂事”“满足别人”才能获得关注。 这些消费习惯本身没有对错,但如果它让你感到焦虑、愧疚,或者影响了正常生活,或许可以试着做这三件事: 第一,给消费“踩刹车”。下次忍不住想买东西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现在是‘需要’,还是‘想要’?”“如果不买,我会失去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买的不是商品,是当下的情绪满足。停下来思考3分钟,冲动往往会消退。 第二,追溯“消费背后的童年记忆”。拿一张纸,写下你最常花钱的领域,比如“频繁买衣服”“喜欢请客吃饭”,再回忆童年时和这些领域相关的小事。比如总买衣服的人,可能童年时很少有新衣服穿;爱请客的人,或许小时候因为“没人愿意和我玩”而自卑。找到根源,就不会被无意识的情绪牵着走。 第三,用“新体验”替代“物质满足”。如果童年缺“关注”,可以试着每周和朋友约一次茶话会,而不是买一堆东西吸引别人注意;如果童年缺“安全感”,可以每月存一笔“应急基金”,而不是靠囤货获得安心。物质带来的满足是暂时的,而真实的体验和内心的稳定,才能真正填补童年的空缺。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遗憾,但真正的成长,不是用物质去“还债”,而是看懂自己的需求,用更成熟的方式爱自己。下次花钱时不妨想想: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好好对待自己了,不用再靠买东西来证明什么。 你现在的消费,藏着童年未说出口的渴望 上周咨询时,一位事业有成的来访者告诉我,他总忍不住买限量款手表,家里抽屉堆了二十多块,却很少戴。“看到‘限量’两个字就像被勾了魂,明明知道没用,还是控制不住。” 聊到童年才发现,他小时候想要一块电子表,父母总说“等你考第一就买”,可真考了第一,父母又以“要把心思放学习上”为由推脱了。成年后买的不是手表,是在填补童年那个“想要却得不到”的窟窿。 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我们现在花钱的方式,早被童年埋下了种子。 有的朋友每次网购都要凑满减,哪怕为了省5块钱,多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追溯过去会发现,他们童年常听父母说“钱要省着花”,这种“资源稀缺”的印象刻进心里,成年后就用“多囤货”来获得安全感。还有人喜欢给家人买昂贵的礼物,自己却舍不得吃穿,往往是因为童年时,只有通过“懂事”“满足别人”才能获得关注。 这些消费习惯本身没有对错,但如果它让你感到焦虑、愧疚,或者影响了正常生活,或许可以试着做这三件事: 第一,给消费“踩刹车”。下次忍不住想买东西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现在是‘需要’,还是‘想要’?”“如果不买,我会失去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买的不是商品,是当下的情绪满足。停下来思考3分钟,冲动往往会消退。 第二,追溯“消费背后的童年记忆”。拿一张纸,写下你最常花钱的领域,比如“频繁买衣服”“喜欢请客吃饭”,再回忆童年时和这些领域相关的小事。比如总买衣服的人,可能童年时很少有新衣服穿;爱请客的人,或许小时候因为“没人愿意和我玩”而自卑。找到根源,就不会被无意识的情绪牵着走。 第三,用“新体验”替代“物质满足”。如果童年缺“关注”,可以试着每周和朋友约一次茶话会,而不是买一堆东西吸引别人注意;如果童年缺“安全感”,可以每月存一笔“应急基金”,而不是靠囤货获得安心。物质带来的满足是暂时的,而真实的体验和内心的稳定,才能真正填补童年的空缺。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遗憾,但真正的成长,不是用物质去“还债”,而是看懂自己的需求,用更成熟的方 式爱自己。下次花钱时不妨想想: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好好对待自己了,不用再靠买东西来证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