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几位在关系里困惑的来访者,他们的故事最终都绕回同一个起点——与母亲的联结。人们总爱用“恋母”这个词给这类状态贴标签,可剥开表象会发现,那从来不是简单的情感依赖,更像是一场未完成的自我探寻。 有位来访者说,每次恋爱都忍不住找像母亲的人,对方温柔体贴时他会沉溺,可一旦对方展现出独立或拒绝,他就会陷入恐慌。起初我以为这是情感模式的复刻,深聊后才明白,他追逐的不是母亲的影子,而是童年时没得到的“被看见”。母亲总把自己的期待加在他身上,他习惯了用顺从换关注,长大后便把这种模式带到亲密关系里,误以为“像母亲”的人能填补那份空缺。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恋母倾向”,不过是对“完整母爱”的反向补偿,是内心那个没被好好对待的孩子,在成年后执着地寻找迟到的温柔。 还有位来访者,三十岁了仍无法和母亲建立边界,母亲会干涉他的工作、感情,甚至私自翻看他的手机。他嘴上抱怨,却从未真正拒绝。这让我想到,“恋母”有时是一种共生的枷锁。母亲习惯把孩子当作自我延伸,孩子则在长期的依赖中失去了分离的勇气。他们看似亲密无间,实则都被困在关系里:母亲通过控制确认自身价值,孩子通过顺从获得安全感。这种状态里,没有真正的“恋”,只有彼此捆绑的恐惧——母亲怕失去孩子,孩子怕失去母亲的爱。 深入观察会发现,“恋母”背后往往藏着两种未被处理的情绪:一是愧疚,二是恐惧。有位来访者提到,每次想和母亲保持距离,都会想起母亲独自带他的辛苦,随即陷入深深的愧疚,觉得自己“不孝”。这种愧疚感像一根绳子,把他拉回原地。而恐惧则更隐蔽,害怕自己离开后母亲会孤单,害怕自己无法独立面对生活,更害怕失去那份唯一的、确定的温暖。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分离”变成了一件可怕的事,也让“自我”的成长变得举步维艰。 其实,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如何摆脱恋母”,而是“如何完成与母亲的心理分离”。这种分离不是物理上的疏远,而是心理上的独立:承认母亲有自己的人生,也承认自己有选择的权利;理解母亲的爱或许有偏差,但不必用一生去偿还;接纳童年的遗憾,却不被遗憾定义。有位来访者在梳理完这些后说,他开始试着和母亲坦诚沟通,告诉母亲“我需要自己做决定,但我依然爱你”。那一刻他发现,母亲并非不可沟通,而自己也并非离不开母亲的庇护。 很多时候,我们对“恋母”的焦虑,源于对“异常”的恐惧。可仔细想想,每个人与母亲的联结都是独特的,或多或少都会带着童年的印记。重要的不是否定这份印记,而是看清印记背后的需求——是渴望被爱,是害怕分离,还是需要确认自我价值。当我们能直面这些需求,并用成熟的方式去满足它们时,所谓的“恋母倾向”,自然会转化为健康的亲子关系,而我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成为独立完整的自己。 记录下这些思考,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希望每一个在关系里困惑的人都能明白:与母亲的联结是生命的底色,但这底色不该成为束缚。我们终要学会,带着母亲的爱,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