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哲恋爱三年,最让“我”崩溃的不是争吵,是他的“冷处理”。每次闹矛盾他就戴上耳机打游戏,问急了就翻个白眼说“你又怎么了”。上个月因为他忘了纪念日,两人冷战到第七天,“我”在收纳箱里翻出刚在一起时的聊天记录,发现他说过“我爸妈吵架就互相不理,我从小就怕大声争执”。 那天晚上“我”把他的Switch手柄放进抽屉,在旁边摆了个玻璃罐和一叠便签纸,提议玩游戏:以后生气超过两小时,就把当下的感受写下来投进罐子里,周末一起读。他抱着胳膊冷笑说“幼不幼稚”。但第三天早上,“我”发现罐子里多了张纸条:“昨天你说‘算了不说了’的时候,我听见自己心跳声特别大”。 现在他们的“情绪胶囊”里存着各种笔迹,比如“你盯着手机笑的时候,我想起前女友点赞你朋友圈那天”;“加班到十点回家,看见你留的灯比任何道歉都管用”。上周“我”感冒发烧,迷迷糊糊中感觉他在写纸条,后来看见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其实每次说‘你又怎么了’,都是怕你说我不够关心你”。 心理书上说,被动攻击是童年学会的生存智慧,既不敢直接反抗,又不想委屈自己。就像阿哲现在会主动说:“我需要半小时冷静,不是不想理你”,而“我”也能坦然表达:“你打游戏超过三小时,我会觉得自己像空气”。那些曾经卡在喉咙里的话,现在都变成了罐子里的星星,照亮了他们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