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给孩子断奶时,婆婆每天煲汤都故意多加半勺盐。我委婉提了两次,她每次都称年纪大了味觉退化,吃着正好。某天我发现她偷偷把我倒掉的汤重新热给孩子喂,想起心理课上学的“情绪命名法”。 那天晚上我抱着哭闹的孩子走进厨房,看到婆婆对着空汤碗发呆。我坐在她身边,把孩子小手放她手背上,指出这礼拜她煲汤多放盐、偷偷热剩汤、对着空碗叹气的事实,并询问是不是觉得我给孩子断奶太草率,没跟她商量让她心里不舒服了。 她的肩膀突然抖动,开始絮叨从孩子出生起她如何夜夜哄睡。原来那些被盐腌过的汤里,藏着她怕失去孙辈依赖的失落。后来我们发明了“情绪晴雨表”,她揉太阳穴代表“有点累”,反复擦桌子是“想帮忙但不知从何下手”,说“随便吃点”时其实是“想做你爱吃的红烧肉”。 上周家庭聚会,老公发现婆婆最近不说“我没事”了。昨天她直接表达断奶后孩子晚上总哭,她心里空落落的,想多抱抱孩子。现在冰箱上贴着我们共同制定的照顾表,原本那些被动攻击的情况,用准确的语言戳破后,变成了滋养关系的春雨。通过给情绪贴标签,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彼此,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温暖,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避免了因情绪积压而产生的矛盾和误解,使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