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情绪内耗”和解的300天:从自我对抗到自我接纳

一、内耗的起点:那场“没做好”的汇报 2023年的春天,我站在公司会议室的讲台上,手里攥着早已被汗浸湿的PPT遥控器。汇报结束后,领导说了句“整体还行,细节再打磨”,可这句话在我心里却演变成了一场灾难式的自我审判。 回到工位,我反复回放汇报时的每一个瞬间:开头忘词的3秒是不是很明显?提到数据时语速太快是不是显得不?后排同事皱眉是不是觉得我讲得无聊?明明当天还有同事夸逻辑清晰,我却像自动过滤了所有正面反馈,只盯着那些“不够好”的细节反复咀嚼。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大脑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放映机,循环播放着汇报中的“失误片段”。凌晨两点,我甚至爬起来打开电脑,重新修改PPT,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心里的焦虑——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反复纠结已发生的事、过度放大负面感受”的状态,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绪内耗”。 那时候的我还没意识到,这场始于汇报的内耗,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因为朋友没及时回复消息而担心“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会因为周末没完成计划清单而自责“又浪费了时间”,甚至会因为选择外卖时纠结10分钟而厌恶“自己怎么这么没主见”。 内耗像一张细密的网,悄悄裹住了我的生活。我每天都觉得很累,却没做什么体力活;明明想让自己开心,却总在自我否定中陷入情绪的泥潭。二、内耗的真相:我在和“想象中的自己”较劲 真正开始正视内耗,是在看到心理学教授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里的一句话:“情绪内耗的本质,是我们在和‘理想自我’对抗,却忽略了‘真实自我’的需求。”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进了我混沌的状态。我开始复盘自己的内耗时刻,发现所有纠结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我应该成为的样子”: - 汇报时,我应该做到“零失误、超完美”,所以哪怕只是一点小瑕疵,也会否定全部努力; - 和朋友相处时,我应该做到“体贴周到、让所有人满意”,所以会过度解读对方的反应,生怕自己不够好; - 规划生活时,我应该做到“高效自律、不浪费一分钟”,所以会因为偶尔的拖延而陷入自我批判。 这些“应该”,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自我”,而真实的我,却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我以为用“理想自我”鞭策自己能变得更好,却没想到这种对抗只会让我越来越疲惫——就像一个人同时踩着油门和刹车开车,看似在努力,实则在原地消耗。 为了验证这个发现,我做了一个小实验:连续一周,每天晚上写下当天的“内耗事件”和背后的“理想标准”。结果发现,7天里有12次内耗,其中10次都源于“理想自我”对“真实自我”的苛责。比如周三因为“没完成健身计划”内耗,背后的标准是“我应该每天坚持运动,否则就是不自律”;周五因为“和家人吵架”内耗,背后的标准是“我应该永远温和,不能有负面情绪”。 原来,我一直活在对自己的“过度期待”里,用不切实际的标准绑架了真实的自己。 三、破局的尝试:那些“没用”却重要的小事 意识到内耗的真相后,我没有立刻给自己定“彻底摆脱内耗”的目标——因为我知道,越是急切地想改变,越容易陷入新的内耗。相反,我开始做一些看似“没用”,却能让“真实自我”被看见的小事。 1. 给情绪“贴标签”:从“我很糟糕”到“我现在很焦虑” 以前,当内耗来临时,我只会模糊地觉得“自己很糟糕”,这种模糊的负面感受会迅速蔓延,让我陷入全盘否定。后来我学会了给情绪“贴标签”:当纠结汇报失误时,我会对自己说“我现在因为汇报的小瑕疵感到焦虑”;当担心朋友不回复消息时,我会告诉自己“我现在因为不确定对方的态度而不安”。 “贴标签”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让我从“自我否定”中抽离出来,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我不是“糟糕的人”,只是此刻产生了“焦虑的情绪”。情绪是暂时的,而自我价值是恒定的,分清这一点后,我不再被情绪牵着走。 2. 写“反内耗日记”:记录“做得好”的小事 我买了一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专门用来写“反内耗日记”。和普通日记不同,这本日记里只记两件事:当天的内耗事件,以及当天“做得好”的小事。 比如某天,我因为“没完成工作任务”内耗了一下午,晚上写日记时,我先写下内耗事件:“因为没做完报表,觉得自己效率低”,然后强迫自己写下“做得好的事”:“虽然没做完报表,但今天提前整理好了数据,为明天节省了时间;中午主动帮同事带饭,她很开心”。 一开始,写“做得好的事”很困难,因为我的注意力早已习惯了盯着“不足”。但坚持两周后,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关注生活中的小美好:比如“今天按时吃了早餐”“路上看到了好看的晚霞”“给家人打了电话,他们状态很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像一颗颗小石子,慢慢填满了“自我否定”留下的空洞。 3. 允许自己“摆烂”:给内耗留一点“弹性空间” 以前,我总觉得“内耗是不对的,必须立刻停止”,可越这样强迫自己,内耗越严重。后来我试着给自己留一点“弹性空间”:当觉得特别纠结时,就告诉自己“允许你内耗10分钟,10分钟后我们再做别的事”。 有一次,我因为“担心面试不过”内耗了很久,按照往常的习惯,我会强迫自己“别想了,赶紧准备面试”,结果越想越焦虑。那天,我试着执行“10分钟内耗规则”:坐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做,就任由自己想“面试不过怎么办”“没拿到offer怎么交代”。 神奇的是,大概8分钟后,我突然觉得“这些担心好像也没那么可怕”——面试不过可以再找,没拿到offer也不会怎么样,生活不会因为一次面试就崩塌。10分钟一到,我起身去泡了杯茶,然后平静地开始准备面试。 原来,内耗就像手里的沙子,你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当你试着松开一点,反而能平静下来。 四、和解的时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第287天的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写“反内耗日记”,突然发现当天没有“内耗事件”可以写。我愣了一下,仔细回想这一天:早上因为堵车迟到了5分钟,没有自责;下午做报表时算错了一个数据,发现后改过来,没有纠结;晚上和朋友聊天时,直接表达了“今天有点累,想早点结束”,没有强迫自己“必须陪朋友聊到尽兴”。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没有彻底“摆脱”内耗,而是学会了和内耗和解——我不再因为内耗而自我否定,也不再因为不完美而焦虑,而是能平静地接受“自己就是会有纠结的时候,就是会犯错,就是会有不想迎合别人的时刻”。 现在的我,依然会有内耗的瞬间,但我不再把它当成“敌人”,而是把它当成“自我提醒”:内耗时,我会问问自己“是不是又在和理想自我较劲了”;犯错时,我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不想迎合时,我会勇敢地说“我现在需要先照顾自己的感受”。 回望这300天,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战胜了内耗”,而是学会了“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偶尔的“不够好”。因为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成为“理想中的完美自我”,而是在看清真实自我后,依然愿意拥抱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生活从来不是一场“必须完美”的考试,而是一场“允许不完美”的旅程。当我们不再和自己对抗,内耗自然会慢慢消散,而那些被节省下来的精力,终将用来拥抱更温暖、更真实的生活。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