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10个香薰、5个摆件,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当“治愈系消费”成为情绪出口,我们正在用‘物质补偿’逃避‘内心空洞’ 上周有位27岁的设计师来做咨询,她的房间堆满了快递盒:“我买了香薰蜡烛、治愈系画、毛绒摆件……可拆完快递,我盯着这些东西,反而更空虚了。” 她翻出购物记录:近3个月,“治愈类消费”花了8000元,备注都是“今天好累”“需要安慰”“买了就好”。她苦笑着说:“我知道买东西治标不治本,可刷到‘女生必入治愈清单’,我就忍不住下单——好像‘拥有’就能‘拥有快乐’。”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情绪性消费」陷阱:当我们用“购物”缓解焦虑(比如“买了这个,我就不焦虑了”),其实是在用“物质的满足”替代“心理需求的满足”。这位设计师的空虚,本质是「意义感缺失」——她把“治愈”简化成“买东西”,却忘了“真正的治愈”来自“和自己的连接”。就像她后来坦言:“我小时候想要一个布娃娃,妈妈说‘太贵了别买’;现在我买10个娃娃,却觉得‘没一个能让我真正开心’——好像‘补偿童年’,也没补上我心里的缺口。” 我带她做了个「情绪消费清单」练习:下次想购物时,先问自己3个问题:“我为什么想买这个?”“它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吗?”“如果不买,我能用什么方式安慰自己?” 她第一次想买香薰时,回答:“因为加班累,想放松。” 但她发现:“其实点个香薰蜡烛,不如早点回家,泡个热水澡,听会儿喜欢的歌。” 后来,她把购物车里的“治愈系摆件”换成了“陶艺课体验券”,学做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杯子,她说:“当我亲手做东西时,那种‘专注’和‘成就感’,比拆快递开心多了。” 现在,她的房间里少了很多“治愈系物品”,多了一张陶艺课证书,旁边写着:“原来,治愈我的从来不是‘买来的东西’,而是‘我愿意为自己花的心思’。” 你最近一次“因‘治愈系消费’而空虚”,是因为什么?是加班后的补偿,还是孤独时的慰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治愈消费故事”——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把钱花在‘体验’上,而不是‘物品’上,因为‘用心生活’,才是最好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