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碎的改变里,看见成长的力量。

来访者林女士第三次坐在对面时,指尖不再反复摩挲水杯边缘,说话时也能偶尔抬头看我。第一次见面,她始终盯着地面,声音轻得像随时会消散:“我好像做什么都不对,老公觉得我太敏感,孩子嫌我管得多。” 最初的交流里,她的讲述总绕着“别人的期待”转。说每天早起做早餐,会反复确认家人是否满意口味;职场上同事一句随意的评价,能让她整夜失眠。她习惯用“我应该”框住自己——“我应该更包容”“我应该不发脾气”,却忘了问自己“我想不想”“我需要什么”。 我们开始尝试一个小练习:每天睡前花三分钟,写下“今天我为自己做了什么”。起初她的答案总是模糊的,“给孩子买了他爱吃的水果”“帮同事完成了报表”,直到第三周,她提到“午休时没帮同事带咖啡,而是睡了半小时”,说这话时,她眼里有了一点轻松的笑意。 改变从来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无数个微小选择的累积。她开始在老公抱怨她“想太多”时,轻声说“我现在需要被倾听”,而不是立刻沉默;在孩子拒绝她的建议时,试着问“你想试试自己的办法吗”,而不是焦虑地坚持“听我的才对”。这些细碎的尝试里,藏着她重新看见自己、尊重自己的开始。 很多时候,人们被困在“关系里的角色”中,忘了自己首先是“自己”。我们习惯用“好妻子”“好妈妈”“好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也需要被看见、被回应。就像林女士,起初总觉得“只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就能得到认可和快乐”,却发现越是压抑自己,越容易陷入疲惫和自我怀疑。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变成“完美的别人”,而是慢慢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会敏感、会有情绪、会偶尔“不够体贴”,也接纳自己有权利优先照顾自己的感受。当一个人开始重视自己的需求,学会在关系里保持“自我”的边界,那些曾经让她困扰的矛盾,反而会慢慢找到平衡的方式。 倾诉的过程,更像是陪伴来访者重新找回“看见自己”的能力。我从未给出过“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只是和她一起,在那些被忽略的感受里,一点点挖掘出她内心的力量。毕竟,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变好的潜力,需要的只是一点被看见、被允许的空间,以及开始尝试的勇气。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