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讲的是什么?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归“胜战计”,核心逻辑是避开敌人正面锋芒,通过攻击其关键后方或薄弱要害,迫使敌人主动撤军以解当前之围,是典型的“以迂为直”策略。 该计的经典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之下向齐国求救。齐国军师孙膑并未直接率军奔赴邯郸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识破了“魏军主力在外,国内空虚”的要害——他主张挥师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得知大梁告急,果然顾不上彻底攻克邯郸,被迫率军星夜回撤救援。而孙膑早已在魏军回撤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埋伏,当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一举击溃魏军,成功解除了赵国之围。 这一计策的关键在于精准判断“敌人的核心利益所在”。邯郸是赵国的急,但大梁是魏国的命,攻击大梁能直接动摇魏军的根本。在后世应用中,它不仅用于军事,商业里企业也可能通过“攻击竞争对手的核心市场”,而非直接应对价格战,来化解自身的经营危机;处世中,面对复杂矛盾,也可通过解决问题的“根源症结”,而非纠缠表面冲突,实现高效破局。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