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讨好,夺回主体性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但我知道我想被喜欢。”“我好像过得很努力了,但内心越来越空。”“我能看出别人的情绪,却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位在心理咨询室里哭泣的女性的自述,她精致、礼貌、上进,几乎拥有了所谓“现代独立女性”的外壳,但她却活得无比痛苦。 她说:“我的自我就像漂浮在空气中,抓不住任何东西。我太清醒,也太迷失了。” 女性似乎失去了某种能力:不知自己是谁、真正想要什么、为何而活。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主体客体化”,用来描述当一个人无法作为主体感知世界,反而把自己当成他人眼中的“客体”时,内耗、焦虑、迷茫、虚无就会如影随形。 01今天的女性似乎沉浸在: 容貌是“资本”、情绪要“稳定”、要懂得“搞事业”、要会“经营关系”…… 学会了自律,却不敢真实;会迎合,却不敢表达;能模仿,却找不到本我。 如果说意识是“灯光”,那么主体意识就是“电源”。电源断了,灯光再亮,也只是一层虚假反射。 在人际关系中不断找定位、在外部评价中寻找价值,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02当“我是谁”变成“别人希望我是谁”时,这相当于把人生的全部意义交付给“别人”。 小时候,父母希望她乖巧懂事;长大后,社会希望她独立美丽;恋人希望她情绪稳定、能理解自己;平台希望她精致、感性又充满故事感……于是她学会了“表演”,却越来越不会“生活”。 人生像一场永无止境的面试,总在他人标准下找寻“合格”答案,哪怕早已筋疲力尽。 如果我们无法以“主体”存在,就只能以“客体”被消费、被挑选、被评价。 东亚女性从小所受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女孩子要听话、体贴、不要太自我”“你要乖一点,才会有人喜欢你”“女生做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太凶/太懒/太独”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是客体意识: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希望我是谁。 久而久之,习惯了在外部设定人生规则,却忘了内在也有主权。 03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会导致一些问题反复发生: 情绪总是波动,一条朋友圈点赞少了都不安;人际关系里患得患失,明明付出很多,却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没有真实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被爱、不值得拥有幸福……这些其实是主体意识无法确立带来的深层恐惧。 一个无法成为“自己”的人,只能不停证明“我被需要”、“我够好”、“我值得被看见”。诗冉说呀 写在最后夺回主体性,让自己真正自由,你是你,不是任何人的投影,不是任何标签的容器。敢于成为世界中独一无二的自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