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看不起别人或者被别人看不起”的这件事

从萨提亚模式(Satir Model)的角度来看,“看不起别人”和“被别人看不起”都是个体自我价值感(Self-Worth)不足或扭曲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内在冰山(Internal Iceberg)的失衡状态,通常与原生家庭中形成的生存姿态(Survival Stances)和未满足的渴望有关。核心理论:自我价值感是基石萨提亚认为,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是人心理健康的根基。当一个人内心稳定、接纳自己时,ta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也不会因他人的否定而崩溃。反之,自我价值感低下时,人会启动“生存姿态”来保护脆弱的核心。---一、“看不起别人”的萨提亚视角分析本质: 用指责姿态(Blaming Stater)掩盖自卑和恐惧,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虚假的“高位感”。冰山下的深层原因: 感受层: 内心充满不安、羞耻感(害怕自己被看不起)、嫉妒。 观点层: “我必须比别人强才有价值”,“世界是竞争性的,不是赢就是输”,“别人强就意味着我弱”。 期待层: 期待被认可、被尊重、被看作“高人一等”。 渴望层: (未满足的)渴望被爱、被接纳、感到重要和有归属感。 自我层: 低自我价值感(核心)。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外在的“比较优势”来确认价值。生存姿态: 指责姿态。通过挑剔、贬低、攻击他人,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脆弱上移开,营造一种“我掌控一切”、“我比你强”的假象。例子:职场中的“精英傲慢”场景: 小张是名校海归,入职大公司。他经常在会议上打断同事(尤其是非名校背景的同事)的发言,说“这个想法太幼稚了”、“数据基础都没搞懂吧?”,私下里也总评论别人“土”、“没见识”。萨提亚分析:1. 行为(冰山尖): 贬低同事、打断发言、傲慢言论。2. 感受: 内在的焦虑(怕自己不够出色被比下去)、不安全感(需要不断证明自己)。3. 观点: “只有名校/高学历才有真本事”,“我必须是最优秀的才能立足”,“贬低别人能显得我更强”。4. 期待: 期待被所有人仰望、敬畏,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5. 渴望: 渴望被认可、被重视、感到安全(害怕失败或暴露不足)。6. 自我: 低自我价值感。他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比他人优越”的比较之上,而非内在稳定的自我认同。看不起别人是他防御内心“可能被看不起”的恐惧的方式。二、“被别人看不起”的萨提亚视角分析本质: 低自我价值感导致过度敏感和认同负面评价,常用讨好/打岔姿态(Placating/ Irrelevant Stater)应对。冰山下的深层原因: 感受层: 受伤、羞耻、愤怒(可能被压抑)、无助、无价值感。 观点层: “我确实不够好”,“别人的评价就是事实”,“我不值得被尊重”,“表达不同意见会招致更多讨厌”。 期待层: 期待别人能喜欢自己、认可自己、不要批评自己。 渴望层: (未满足的)渴望被爱、被接纳、被尊重、被看见。 自我层: 低自我价值感(核心)。内在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可,极度依赖外界反馈。生存姿态: 讨好姿态: 过度顺从、道歉、贬低自己,试图通过“好人”形象换取不被轻视(“你看我都这么卑微了,就别看不起我了吧”)。 打岔姿态: 回避冲突、转移话题、显得不认真,避免直接面对“被看不起”的尴尬和痛苦。 超理智/抽离姿态: 用逻辑或冷漠隔绝情感,否认“被看不起”对自己的影响(“我才不在乎他们怎么看”),实则内心受伤。例子:家庭中的“被贬低的孩子”场景: 小丽从小在父母“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中长大,父母常说她“笨”、“没用”、“比不上XX”。成年后,她在工作中非常敏感。同事一个无意的眼神或一句中性的话(如“这个报告再检查下数据”),她就觉得同事看不起她、嫌弃她能力差。她会要么过度道歉、主动承担额外工作讨好(讨好),要么就找借口请假逃避(打岔/抽离)。萨提亚分析:1. 行为(冰山尖): 过度敏感、讨好同事、逃避工作。2. 感受: 强烈的羞耻感(“我果然不行”)、恐惧(怕再次被否定)、委屈、愤怒(可能不敢表达)。3. 观点: “我天生就不如别人”,“别人指出问题就是在否定我这个人”,“我必须让所有人都满意才不会被打压”。4. 期待: 期待同事永远不批评她、对她只有表扬和接纳。5. 渴望: 渴望被无条件接纳、被尊重、被看作有价值的独立个体。6. 自我: 根深蒂固的低自我价值感。源自童年被父母反复贬低的内化(将父母的负面评价当成了“事实”)。她认同了“被看不起”的标签,并不断在生活中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个“事实”。别人的中性言行会被她的“过滤器”扭曲为“看不起”的信号。萨提亚模式的关键点与转化方向1. 核心在“自我价值感”: 无论是看不起人还是被人看不起,根源都在于个体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不足。外在行为只是内在冰山的显现。2. 生存姿态是保护机制: 指责、讨好、打岔、超理智,都是在低自尊状态下发展出来的、试图在关系中“生存”的沟通策略。它们短期内可能缓解焦虑,但长期破坏关系和自我认知。3. 家庭规条的影响: 这两种状态往往源于原生家庭中接受的负面规条(如“你必须完美才值得爱”、“表达感受是软弱”、“世界很危险,你要么踩别人要么被踩”),以及未被满足的爱与接纳的渴望。4. 转化目标:达到“一致性”(Congruence): 对“看不起别人”者: 目标是认识到指责姿态的防御性,连接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未被满足的渴望(被接纳、被爱),学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建立不依赖于比较的内在价值感。学会用尊重、平等的方式沟通(一致性地表达观点,而非攻击人)。 对“被人看不起”者: 目标是打破负面自我认知的循环,区分“他人的评价”与“我的本质价值”,处理童年被贬低的内伤,重新确认自己作为人固有的价值。学习一致性地表达感受和需求(如“你这样说让我感到受伤,我希望得到尊重”),而非讨好或逃避。总结:在萨提亚模式看来,“看不起”与“被看不起”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指向个体核心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或扭曲。它们是不健康的生存姿态在关系中的表现,根源常在于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认知模式和未满足的情感需求。治愈的关键在于提升自我价值感,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并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爱、接纳、尊重、自由)重新连接。 当一个人能真正接纳自己的价值,ta既无需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也不会轻易被他人贬低所撼动。生命的本质价值,从不建立在比较之上,而在于你如何与自己的存在本身达成和解。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