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基地效应】

母亲作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能够为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勇气和支持。当孩子感到安全时,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 伴侣关系中的【安全基地效应】 案例描述: 哥伦比亚大学实验显示,拥有安全型伴侣的人,面对挑战性任务时焦虑值降低40% 且更愿意主动学习新技能。 在恋爱关系中,当伴侣能提供稳定情感支持时(安全型依恋) 人会更有勇气尝试新事物,因为潜意识知道“冒险失败也有人托底”。 比如- 一方想要创业,虽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但如果伴侣给予充分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为其提供情感上的安全保障 这个人就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去付诸行动,而不是因害怕失败而退缩。 效应体现: 安全型伴侣的存在成为个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 当个体感受到威胁需要被保护和支持时,会寻求接近依恋对象,从而获得安全感,进而更积极地面对挑战。 应急安全教育中的安全基地效应 案例描述: 以西红门应急安全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为例,朝师附小黄胄艺术分校全体师生来到该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听”“看”“练”等多种形式,学习自然灾害、交通安全、校园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 孩子们戴上3D眼镜,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震带来的危害; 在交通安全版块中,佩戴眼镜体会酒驾给生命带来的危害; 在校园安全场景体验中,学习在拥挤环境中如何保护自救的方法; 还参与消防安全的实战演练和应急救护中竹竿担架急救的方法等。 效应体现: 安全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可信赖的学习环境,类似于安全基地。 学生们在这个环境中,能够更安心地学习和体验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不用担心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真正的危险。 这种安全感让学生们更有勇气去尝试和实践,从而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安全基地效应 案例描述: 在一些学校中,老师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支持,成为学生的安全基地。 比如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在人际关系中遭遇挫折时,老师会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以一个学生为例,他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成绩不理想,产生了自卑和厌学情绪。 老师发现后,主动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学习情况,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在课后给予他额外的辅导。 在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这个学生逐渐克服了困难,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效应体现: 老师的关心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保护的,从而获得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让学生更有勇气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积极探索和尝试,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