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型人格,再深入看一点

生活中、职场上的难言之隐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别人向你提出请求,而你又脸皮太薄不敢拒绝,最后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干。所以很多时候,别人不想做的事情都落到了“老好人”的头上, 我们也会常常陷入“明明想拒绝,却总是默默接受”的境地。这种无奈形成习惯就造就了我们自身的“取悦型人格”特质。 “取悦型人格”的人有哪些具体特征 取悦型人格的人,随和亲切,虽然缺乏坚定的立场和原则,却始终坚持着“不得罪人”这一条行动纲领。淌不过深水区,碰不了硬骨头,却能在职场上左右逢源,在同事眼里非常“吃香”。 (1)取悦型人格的人表面上是个乐天派,他们在所有场合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欢呼雀跃。 取悦型的人,往往 “忍辱偷生”不表达自己的需求,始终能在人前保持“职业假笑”,把自己塑造成他人眼中任劳任怨、活跃气氛的“开心果”。取悦型人格的人从来不会轻易表露他们的真实想法,即使他们内心感到极度压抑或委屈。总的来说,人前笑容满面,人后生无可恋,逐渐成为他们的常态。 (2)取悦型人格的人一般有求必应,无差别地满足别人的需求。 讨好者们坚守的“服务宗旨”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需要划重点的是,他们和“活雷锋”还是有区别的,活雷锋是发自内心地乐于助人,而他们是害怕得罪人,不知道如何拒绝,所以只能咬紧牙关埋头干。可怜牙龈都咬出血了,还是干不完别人拜托的事。表面上看他们没有什么需求,更不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要求。而事实上,他们只是把自身需求的部分,压抑得很深。 (3)取悦型人格的人从来不会张嘴索求,却无时无刻不在隐性地索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讨好者们堪称是施虐和受虐游戏的“骨灰级玩家”。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玩这个游戏有着很明确的动机,就是渴望跟人连接,搞好关系。他们不会为了成就真实的自己而跟人撕破脸,认为只有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才能不被队友抛弃。对讨好者来说,只要能在游戏中一直玩下去,把可见损失降到最低,便是胜利。 看到这,你是不是已经对号入座了呢?你可能会觉得“取悦”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毕竟被当作好人总是不错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因为很多讨好者并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的一味讨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来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是一种急需调整的病态。 了解完“取悦型人格”的行事风格,下面我们一起聊聊第二个重点:讨好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和最大动机。 要知道取悦型人格的初衷并不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而是来自于自身的不自信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胆怯。他们更多的是消极被动地去避免负面影响,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可能性。 “取悦型人格”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和最大动机 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消极联想,多与自身童年阴影有关;二是焦点效应,下意识地放大负面影响;三是自我检讨,却又矫枉过正。 (1)“消极联想”。 人本身的性格有两种倾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一种以社会为中心。两者本应当平衡地结合,但是由于有些人放大了后者,就导致形成了“取悦型人格”。 取悦型的人,总是极力地维持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当自身价值观和别人、甚至和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他们二话不说就选择妥协,这就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当然这种偏激的价值观是不值得我们提倡的。 那么是不是他们都很缺爱呢?对,也不对! 对的是,当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那么在他们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固定思维:只有满足他人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赞赏。孩子从小缺爱,慢慢就学会了左右逢源,在夹缝中求生存。 如果一个人在他幼小的时候,需要通过“顺从”来克服“被抛弃的恐惧”。那么,这种“顺从”在长大之后,就会演变成一种复杂的“取悦型人格”。 不对的是,这种人格的形成不仅仅因为缺爱,还有“价值的劣等性”在作祟。这种“劣等性”的解释为“自我价值更少的感觉”。简单来说,由于人们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很多,所以总爱使劲浑身解数在人前“刷存在感”、献殷勤,通过别人的肯定来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2)“焦点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放大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对一些人的评价久久不能释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的表现,就叫做“焦点效应”。 那么,“焦点效应”是怎么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呢?举个例子,在某一个公开的社交场合,所有人都能愉快地交流,只有你,破天荒地插句话却导致了冷场。其实别人都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可你不这么想,你的第一反应是产生强烈的尴尬和抵触情绪,潜意识里认为所有人都在看自己笑话。这本来只是很小的事情,却让人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此后,你可能就会为了在人前“不出糗”,而去迎合他人的观点,甚至选择沉默。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拾人牙慧”的坏习惯,最终导致“取悦型人格”的形成。 (3)自我检讨却又矫枉过正 处在关系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从被否定、到自省、再到自纠,又被再次否定的过程。你就像被困在一个没有出口的死循环,因为不能满足别人的要求而不停地自责、检讨。检讨多了,难免会对自身产生怀疑。最终为了让对方高兴,也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只好“任君鱼肉”,予取予求。 以上三种深层次的“取悦型”人格成因,其实都跟我们的原生家庭以及童年生活经历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人之所以具有根深蒂固的“消极联想”、“焦点效应”、“自我检讨且矫枉过正”,其动机上是为了让人获得更多的爱、安全感、认同跟价值感。而这种动机全部都是形成自童年时期,在原生家庭中的“生存模式”。 而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其实取悦型的讨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默成本”,他们行为的动机和买彩票行为是一样的,给了钱就想中奖,他们不甘心自己所有的付出和给出的笑脸,都成了无用功,因此他们想要给自己谱一曲“爱的奉献”。可悲的是这一曲乐章没有休止符,即使是在所谓奉献中的他们,也找不到出路。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会在每一次“取悦”之后更加丧失掉自我价值感,既陷入到自责、无力的恶性循环中,也对被取悦者和他们所构建的外部世界怀揣指责、埋怨甚至愤怒。 所以想要对自己的“取悦”特质进行克服和自救,就必须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印记。不论你知道多少方法,只要不回溯到那个“原始点”做功,你都即便知道,也做不到。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