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未完成之事的“执念引力”

1927年,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人们对已完成、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那些中断了的、未完成的事情却印象深刻,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 在生活里,你肯定也有过类似经历。看电视剧时,如果恰好在关键情节处被迫中断,后续即便忙碌,也总惦记着要找时间看完。学生时代参加考试,没答完的题目会在脑海中反复盘旋,考完很久都难以释怀。职场上,一份未完成的方案,休假时都可能突然想起,干扰放松的心情。 从心理学原理上看,大脑天生有追求完整、闭合的倾向。未完成任务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紧张状态”,释放信号提醒我们事情还没结束,从而让这些未完成之事不断占据认知资源,维持较高的记忆强度;而完成的任务,大脑会将其归档,关注度随之降低。 这种效应利弊兼具。积极方面,它赋予我们坚持的动力,让我们不轻易放弃未竟之事,助力目标达成;消极层面,过度的“未完成焦虑”会干扰生活节奏,造成精神内耗。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它,在任务推进中适时给自己阶段性“完成感”,比如将大任务拆分成小目标,完成一个就画上“句号”,让大脑获得满足,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对那些确实无法完成的事,也要懂得释怀,及时清空大脑内存,轻装上阵。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