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果,不是因。性格主要是由你的目标,身份认同和源于目标的行为塑造而成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性格都是对人生际遇,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反应,未经有意规划,扪心拷问和审慎选择。”——本杰明·哈迪 如果我们无法明确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勇气去坚持自己想要实现的理念和想法,我们就容易把内心真实的想法埋在心底,然后表面上做出与社会主流道路一致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但我们又始终放不下内心深处的渴望,又不想放弃走社会主干道路得到的稳定生活,矛盾挣扎痛苦,本质上是你把力气全部放在和对立念头的对抗上了,你的精力在思想层面就快要被榨干了,就更无须提将力气放在具体的实践措施上了。 我想分享的是,我们的能量很宝贵,我们应该把它花在真正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上,而非和自己对抗,打架。从创造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那么每个问题的出发点就非常简单了——我要怎么样创造出我想要的东西?距离我创造出我想要的东西,我还需要做些什么?那我只需要下一步去做A,然后在A完成后,接着去尝试下BC就行了。而不是——我想创造的东西离开了A条件,B条件,C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而A条件的实现又以D的实现为前提,但是想要实现又需要……这太难了!语言是有力量的,同样地,我们如何进行思维,我们的思维的出发点也十分重要,它会影响到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心态以及行动。 从根本上来讲,人生就是一场“自我预言的实现”,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创造什么,需要我们培养和训练出与之相一致的思维和观念体系。这个东西可以前期靠模仿来探索,但最终我们创造出来的信念体系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仅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