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不内耗?
内耗的核心原因是“想与做失衡”——过度纠结未知、放大焦虑、苛责自我,或是被他人评价绑架;其本质是大脑陷入“无意义的思维循环”,消耗心理能量却不产生任何实际价值。想要摆脱内耗,可遵循以下
-
与抑郁症家人相处,“陪伴”比“治愈”更重要
和抑郁症家人相处,最该避开的误区是“催他好起来”,核心是用“不施压的陪伴”,帮他守住情绪的“安全区”。 别纠结“该说什么”,先做好“不说什么”。少讲“你别想太多”“别人比你还难”,这类 -
伤痕代际传递:当我们重复父母的模样,如何成为孩子生命里的光?
今天辅导儿子写作业时情绪失控,骂孩子且动了手,当时就很后悔,记忆突然闪回自己小时候,场景在三十年后重演,只是这次站在指责位置的人换成了我。 我的父母是60后,这一代是打击式教育的活体 -
心理学上的一致性,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心理学中的“一致性”,核心是个体外在言行、态度与内在想法、价值观、情绪状态的统一——不矛盾、不伪装,摒弃“说一套做一套”的分裂,通俗而言便是“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说,行动怎么做”,无刻 -
他说“我累了”?这是在对你进行“服从性测试”
当你听到他说“我累了”这三个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心疼、是焦虑,还是不解与委屈?绝大多数女性会立刻进入“关怀者”或“问题解决者”模式。 但我要告诉你:在男性语境中,“我累了”往往 -
高敏感孩子的6句成长“定心丸”
家有高敏感孩子,恰似捧着一颗剔透的玻璃珠——他们能敏锐捕捉情绪的细微波澜,却也易被外界“小动静”打乱节奏。其实无需焦虑,找对“语言锚点”,这份细腻便会成为他们最温柔的铠甲。除了耐心陪伴 -
与焦虑共处的夜晚
与焦虑共处的夜晚 台灯的光在桌面投下一小块亮区,我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待办清单,指尖发凉。明天的汇报PPT还没定稿,客户的需求要修改,还有未回复的工作消息堆在对话框里,焦虑像潮水般漫上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你的功课,终究要自己作答
我们常常感到困扰:为什么某些问题总是反复出现?为什么别人轻松跨越的障碍,对自己却如同高山?为什么即便换了环境、换了身边的人,相似的烦恼依旧如影随形? 答案或许是:你遇到了属于自己的 -
看到别人受伤,自己也疼是心理作用吗?
看到别人受伤自己也疼,不只是单纯心理作用,而是生理机制与心理共情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藏着大脑的精妙运作逻辑: 一、核心生理基础:镜像神经系统的“同步激活” - 人类大脑中存在“镜像神经 -
回忆时大脑会改写记忆,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回忆不是“回放录像”,而是大脑动态重构的过程,每次提取都会被悄悄改写。 1. 改写的核心原因 - 大脑存储记忆时,会把事件拆成碎片(如画面、情绪、声音)存在不同脑区,回忆时再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