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视角下,情感中的依恋具有以下特点: 一、早期经验的影响 1. 母婴关系的模板 - 婴儿与母亲的早期关系是依恋模式的基础。例如,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往往有能及时回应其需求的母亲。这种早期经验会内化为个体内心的关系模板,影响其成年后的情感依恋。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人更能信任伴侣、积极表达情感。 2. 潜意识的驱动 - 早期依恋中的未解决冲突可能进入潜意识。例如,一个在婴儿期经历过母亲突然长时间离开(如母亲生病住院)的人,在潜意识里可能对亲密关系中的分离有恐惧。这种潜意识的恐惧会在成年后的情感关系中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过度依赖伴侣或对伴侣的行踪过度敏感。 二、防御机制与依恋 1. 回避型依恋 - 从防御机制角度看,回避型依恋可能是一种防御。这类人在情感关系中表现得冷漠、独立。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经历中受到伤害,为了避免再次体验被拒绝或抛弃的痛苦,潜意识里启动了回避这种防御机制。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需求压抑下去,看似不需要亲密关系,但实际上内心也渴望情感连接。 2. 矛盾 - 焦虑型依恋 - 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情感关系中表现出矛盾的行为。一方面渴望亲密,另一方面又担心被抛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早期照顾者给予的回应不稳定,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了对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情感。他们在成年后的情感关系中,可能会通过不断地寻求伴侣的关注、对伴侣的行为过度解读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三、自我认同与依恋 1. 通过依恋构建自我 - 在情感依恋关系中,个体的自我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例如,在健康的依恋关系中,伴侣的积极反馈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而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如在控制型的关系中,个体可能会逐渐失去自我认同,过度依赖对方的评价。 2. 依恋对自我边界的影响 -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自我边界的设定。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较好地保持自我边界,既与伴侣亲密相处,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矛盾 - 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自我边界较模糊,容易过度卷入伴侣的生活;回避型依恋的人则可能过度强化自我边界,将他人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