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欺负别人,核心是帮他建立“尊重他人、共情他人”的意识,同时明确行为边界,可从以下4点入手: 1. 用“共情”替代“说教”,让孩子理解伤害 日常借助绘本、动画或生活小事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比如看到小朋友摔倒,问他“如果是你摔疼了,会不会难过?”;如果孩子无意中推了别人,别急着批评,而是说“你刚才推他,他可能会害怕,就像上次你被别人碰倒时一样”,让孩子直观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 2. 明确“行为红线”,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 用具体例子清晰界定“欺负行为”,比如明确说:“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不能给同学起难听的外号、不能故意推搡或打骂别人——这些行为会让别人受伤,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孩子出现类似苗头(如抢同伴东西),要及时制止并让他道歉,让他知道“错误行为必须承担后果”。 3. 教孩子“正确表达”,替代“用欺负解决问题” 孩子欺负人有时是因为不会表达需求,比如想要别人的玩具就直接抢。这时要教他用语言沟通,比如“我能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儿吗?”;如果和同学有矛盾,引导他说“你这样做我不开心,我们可以好好说”,让孩子知道“有需求可以商量,有矛盾可以沟通,不用靠欺负人”。 4. 家长做好“榜样”,传递“尊重”的价值观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待人方式:如果家长平时尊重家人、礼貌对待他人(比如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对服务人员说谢谢),孩子也会学会尊重他人;反之,如果家长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对待他人,甚至说脏话、发脾气,孩子可能会觉得“用强硬的方式对待别人是正常的”。所以家长要先做到“尊重他人”,给孩子做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