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相信。优秀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于“人性本善”的立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向善向美的基因。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激活这种基因,使它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生命底色。 第二:看见。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行为背后一定隐含着不为人知的心理密码,或者某种期许,或是某种不满,或是某种探究。这也正是从“人性本善”的立场作出的合理推断,一个正常人不会总是故意做出让人讨厌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无厘头行为感到抓狂,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去看见真实的他们,去感知他们行为背后的所思所想。 第三:自由。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这种宽松的方式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因为孩子把房间弄脏之后,最终还是要自己收拾干净。对此因为家长想到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他在家中专门给孩子准备了一块“专属领地”,在这块领地中,墙上贴好壁纸。她允诺,在这块领地中,孩子可以随意的涂画、玩闹;可以做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情;可以和他的朋友在这里随便玩耍……正因为有这块开放的“领地”,这个孩子的行动能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特别的强。 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你给他们的自由空间越大,他们的智力发展越全面,潜能发展越充分。当然对于放学几点回家,交什么类型的朋友等问题,家长可以用一种商量的态度与孩子探讨,当他们自愿的接受某种规则时,就不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了。 第四:剥离。划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真正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看待。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哪些是家长要做的,如果是前者,就仅限于提醒,但不强求。亲子之爱的本质是逐渐的分离,家长介于孩子的世界越多,孩子的自我被挤占的就越小,孩子将来替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就越弱。 做家长有时候很像一场修行,在这场有欢笑有心酸的修行中,我们既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还要磨练自己的智慧,和自我内心深处的不自觉做斗争。孩子成人的那天,就是我们修行圆满之日。养孩子不易,且行且珍惜。 我是沐瑶,深耕家庭教育二十年,欢迎大家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