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做自己。第三篇

能动的自我——社会建构与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做自己” 前两个视角都预设了一个“内在的真实自我”等待被发现。而社会建构论和叙事心理学则提供了一个更现代、更富流动性的视角:“做自己”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构和讲述的过程。 核心概念:自我作为叙事 该理论认为,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真实自我”。我们的“自我”是通过语言、文化和我们在关系中的互动被建构出来的。我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所谓“自我”,就是我们对自己讲述的关于“我是谁”的那个主导故事。 “做自己”的障碍:被垄断的单一叙事 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主流叙事:社会规范、家庭期望、文化脚本(如“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成功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这些单一、狭隘的叙事,并将其作为自己人生唯一的故事版本时,我们就失去了能动性。 例如,一个经历创业失败的人,如果只接受“成王败寇”的单一叙事,他就会将自己建构为一个“失败者”。这限制了他看到故事的其他可能性,也限制了他“做自己”的方式。 如何实现“做自己”?——重写生命故事 在这个框架下,“做自己”意味着夺回你生命故事的作者权,成为一个积极的“叙事者”。 1. 解构主导叙事:开始质疑那些你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和故事。“我必须结婚才会幸福吗?”“事业成功是定义我价值的唯一方式吗?” 通过解构,我们能看到这些故事并非真理,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2. 寻找独特结果:在看似问题重重的主流故事之外,寻找那些被忽略的、与主导叙事不符的“闪光时刻”。比如,在“失败者”的故事中,寻找你展现出的韧性、从中学到的宝贵经验、或过程中帮助过你的人。这些“独特结果”是新故事的种子。 3. 重写与丰富新叙事:有意识地围绕这些“独特结果”和你的偏好价值观,编织一个更复杂、更丰富、更赋能的新故事。将“失败的创业者”重写为“一个勇敢的探索者,正在积累下一次成功的经验”。你可以通过写作、与他人深度交流、选择进入能肯定你新故事的社群来巩固这个新叙事。 总结:从社会建构和叙事视角看,“做自己”并非挖掘出一个早已存在的宝藏,而是像一个作家一样,主动地、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和行动,去撰写、编辑和讲述一个你更认同、更能赋予你力量的生命故事。真正的“做自己”,就是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作者。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