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的命令往往只告诉我们“不许做什么”,却很少解释“为什么”

具体来说,这种沟通方式有几个明显的问题: 1. 剥夺了"知情权",激发逆反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是有理由的,而不是被当作无法思考的机器。 当只收到"不许做"的指令时,会感觉自己的自主权被侵犯。 为了重新夺回控制权,大脑会下意识地反抗。这种反抗,就是通过去做被禁止的事情来实现的。 2. 制造了"信息缺口",点燃好奇心 就像我们上次聊的,"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旦产生,就会像个钩子一样挂在心上。 信息缺口会形成一种认知上的"痒",让你总想弄明白。 禁止的命令本身就成了最吸引人的广告,让你更想知道背后隐藏的秘密。 3. 削弱了"内在动机",催生表面服从 如果解释了原因,人们可能会因为理解而产生内在动机去遵守规则。 比如,"因为前面路段有施工,为了你的安全,请绕行"。 但如果只说"禁止通行",人们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而暂时服从。 一旦没人监督,他们就会立刻违反规则。这种服从是脆弱且不可持续的。 4. 破坏了"信任感",损害长期关系 在任何关系中,无论是亲子、师生还是职场,信任都是基础。 "只禁止,不解释"的行为模式,传递的信息是"我不信任你能理解,也懒得跟你废话"。 长此以往,这会严重伤害对方的感情,让关系变得紧张和对立。 总而言之,有效的沟通不是下达指令,而是建立共识。解释"为什么",就是在搭建一座通往共识的桥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