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虑像潮水涌来时,我靠三个小习惯慢慢找回了平静

去年秋天,我陷入了一场焦虑的漩涡。那时刚换了新岗位,每天面对陌生的工作内容,加上月底要交的项目方案,我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凌晨两点盯着天花板,脑子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一会儿想“这个方案客户会不会不满意”,一会儿担心“同事是不是觉得我能力不行”,手心总冒冷汗,白天坐在工位上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干涩,却一个字也敲不出来。 最严重的一天,我在茶水间接水时突然心慌,手抖得连杯子都快拿不稳。那天晚上我坐在书桌前,突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我开始试着在笔记本上写“焦虑清单”——把所有让我睡不着的念头都写下来,然后在每个念头后面画个括号,标注“这件事我能控制吗?”比如“客户不满意方案”,后面写“能控制:我可以多查资料、请教前辈,把方案改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同事觉得我不行”,后面写“不能控制:别人的看法我管不了,做好自己的事就好”。写完那页纸时,我盯着“可控”和“不可控”两列,突然觉得心里那块堵着的石头轻了点——原来很多担心,其实是我在替“不可控”的事瞎操心。 接着我开始做5分钟呼吸练习。一开始是在短视频里看到的: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闭上眼睛,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屏住2秒,再用嘴巴呼气6秒。第一次做的时候,我数到第三秒就走神了,脑子里又飘回方案的事。但我没苛责自己,走神了就轻轻拉回来,重新数。坚持到第五天晚上,我躺在被子里做呼吸练习,数到第七组时,竟然没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那是我焦虑以来,第一次没靠褪黑素睡着。 最后一个习惯是“微小行动”。以前我总想着“等我状态好了再开始做方案”,结果越拖越焦虑。后来我试着把“写方案”拆成最小的步骤:第一天只查3篇相关案例,第二天写500字的开头,第三天整理一个数据表格。每个小步骤完成后,我就在清单上打个勾。看着勾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不再盯着“完不成”的恐惧,而是专注于“今天又多做了一点”。三周后方案交上去,客户说“思路很清晰”,那天我走出会议室,阳光照在身上,突然觉得脚步都轻快了。 现在我偶尔还是会焦虑,但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它卷走。这些习惯听起来很简单,甚至有点“老生常谈”,但对我来说,它们就像三个小小的锚,让我在情绪的浪里,能找到一块稳稳的地方站着。如果你也正被焦虑困住,或许可以试试从一个小习惯开始——不用急着“战胜”它,先学着和它慢慢相处。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