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个词叫:沉默效应(很多时候闭嘴比开口更好)

前两天我们一家三口去一家西餐厅吃饭。刚坐下,隔壁桌一个女生从进门就开始不停的说。说她昨天买的包、说同事的、说老板给她穿小鞋、说闺蜜最近变了...对面那个朋友就一直“嗯嗯啊啊”,表情慢慢僵硬,眼神漂移。大约一个小时后,那个女生走了。剩下的朋友长叹了一口气,点开手机咔咔回复别人的消息,脸上终于有了笑容。我突然觉得:一个小时的口吐莲花,大概也抵不过一个表情包的效果好。与人相处还是多遵守“沉默效应”。否则,说得越多,关系越淡。在人际关系中,真正让关系升温的,往往不是滔滔不绝,而是适时的闭嘴。 为什么话多的人朋友越来越少?我有个表妹,特别能说。朋友结婚她能从婚礼流程讲到婚姻制度,同事离职她能从公司说到行业现状。每次聚会她都是话最多的那个,但慢慢地,我们大家约她的次数越来越少。她问我:“姐,我哪里做错了?”其实,没做错啥过分的事。只是...话真的太多了。 那到底为什么过于“乐于分享”反而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话多容易祸从口出。人在表达欲旺盛的时候,特别容易口无遮拦。本来只是吐槽,结果传到当事人耳朵里变成了背后说坏话。本来只是分享,结果泄露了别人的秘密。你以为是在交心,对方可能已经在心里给你打了“不靠谱”的标签。第二,别人更喜欢被倾听。这点最重要。你滔滔不绝说了一堆,对方可能只是在等你喘口气,好插上一句“我也是”。你以为在交流,其实是在独角戏。久而久之,谁还愿意跟你聊天?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在对话中,倾听者比表达者更容易获得好感。因为被倾听的人,会觉得自己被看见、被理解。而一直说话的人...只会让对方觉得累。第三,深度交流不在话多,在真正的看见。最好的关系,从来不是你说了多少,而是你理解了多少。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我懂”,比千言万语都有力量。话说得太满,反而冲淡了那份真诚。 为什么知道要少说话却做不到?实话说,绝大多数人都懂这个道理:少说、多听、多问。但知道不代表能做到,很多人就是做不到沉默。说到这儿,肯定有人想反驳。“我就是喜欢说话啊,憋着难受。”“不说话气氛多尴尬,我是在活跃氛围。”“朋友就是要分享啊,不然要朋友干嘛?”这些想法其实挺正常的。为什么?第一,和性格有关。有的人天生外向,分享欲爆棚。开心要说、难过要说、吃个饭看个电影都要说。不让说?心里就堵的慌,特难受。为什么?因为这类性格的人,天生情感丰富。与人相处时,他们需要通过分享交流来释放情绪、获取认同和关注,如果强行压抑,反而容易焦虑、抑郁。而且有的人自己说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回应就会瞬间情绪上头。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客体恒常性缺失(为什么别人不回应,你就情绪失控?)所以,这是性格特点决定的,本能的话比较多。第二,和圈子有关。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是话痨,那你不说话就显得格格不入。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聊天,你一个人沉默寡言,别人会觉得你高冷、不合群。环境塑造人。在一个鼓励表达的圈子里,沉默反而成了异类。不能多说也不能不说,怎么办?真正的沉默效应,不是让你一言不发,而是学会控制表达的欲望,把话说到点子上。什么是点子上?我总结了就4步:第一步:说对方想听的话;第二步:说自己能说的话;第三步:说对对方有帮助的话;第四步:说对方要求我们说的话;这样做,既能让彼此沟通舒服,还能加深关系。比如朋友失恋了,你别急着分享你当年怎么走出来的。先听她说,说完了问一句:“需要我陪你吗?”,够了。同事在吐槽老板,你别跟着添油加醋。点点头,眼睛看着对方,说句“确实不容易”,然后看对方是否需要自己给出方法或建议。等待。聚会上大家在闲聊,你别抢着当话题中心。听别人说,适时接一句,让对话自然流动。舒服。沉默不是冷漠,是给别人留出空间。话说七分满,留三分余地。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有时候交流不在话多,而是给到别人一个温暖的回应就好。 写在最后,慧律法师说过:当你要开口说话时,所说的话必须比你沉默更有价值才行。以前不懂。现在才明白,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话多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是真的容易让别人感觉到累。而那些懂得沉默的人,往往更让人舒服、更让人信任。 所以,与其每天想着怎么表现自己,不如试着闭嘴听听别人。你会发现,人缘这东西,从来不是说出来的。是听出来的。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