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从哪里来?——解开自我消耗的根源

很多人会问: “为什么我总是想得很多,却做得很少?” “为什么别人轻松的事,到了我这就要花双倍力气?” 答案是:你的精力,可能正在被内耗偷走。 那么,内耗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 1. 完美主义的陷阱 特点:总想做到最好,不能容忍错误。 心理逻辑: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才配得到认可”。 结果:事情变成了“非黑即白”,要么最好,要么就是失败。 完美主义让人不断修正细节,却忽视了“足够好”才是效率的关键。 🔹 2. 过度自我监控 特点:说话之前想十遍,写字之前改三遍。 心理逻辑:害怕别人发现自己不够好,所以不停自查。 结果:大脑能量提前透支,真正行动时已经筋疲力尽。 这种状态,就像把手机电量耗在后台程序上,真正要用的时候,却显示“电量不足”。 🔹 3. 童年的经验 成长经历:小时候努力常常被批评、被忽视,导致“我再怎么做也不够好”的信念。 心理逻辑:为了避免再次受伤,习惯性地怀疑自己。 结果:长大后形成一种潜意识模式——在行动之前,先自我否定。 童年的声音,变成了心里永远的“评委”,时时刻刻审视着自己。 🔹 4. 他人评价的幻影 特点:经常想象别人会怎么看自己。 心理逻辑:“我必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才能被喜欢。” 结果:活得越来越小心翼翼,却越来越疲惫。 这种“脑补的目光”,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存在,但足以成为巨大的心理负担。 ✅ 内耗不是你的错 重要的一点是: 内耗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或不够努力,而是源自长期的心理模式。 这些模式曾经可能帮助你避免风险,但在成年后的生活里,它们却成了隐形的枷锁。 🌱 觉察是第一步 要走出内耗,先要知道自己正在经历它。 可以尝试问自己: 我现在担心的,是事实,还是想象? 这个标准是谁设定的?是我自己,还是过去的声音? 我是不是把精力用在“防御”上,而不是“创造”上? 这些觉察,会帮你看清:内耗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可以调整的心理模式。 🌙 写在最后 内耗的根源,往往来自过高的标准、过度的自我监控,以及过往的经历。 理解它,并不是为了原谅自己的拖延,而是为了更温柔地对待自己。 💡 因为当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就更有可能去改变它。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