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扰:孩子因为没拿到班级小奖状,回家就哭着说 “我太没用了”;参加比赛没得名次,就闹着再也不参加了;甚至看到同学获得表扬,会偷偷说 “他运气好而已”。咱们看着孩子这样,又心疼又担心。总想着鼓励孩子争取荣誉,可慢慢发现,孩子把 “拿奖”“被表扬” 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旦没得到,就否定自己的努力,甚至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其实荣誉本是对努力的肯定,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教育该做的,不是逼孩子抢着要荣誉,而是帮他在心里种下正确的荣誉观,既能为努力获得的认可开心,也能坦然面对暂时的失意,更能为别人的优秀真心喝彩。 2 别只夸孩子 “你真棒”,多夸他 “你努力的过程真好”。 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别只说 “你做得好”,可以说 “妈妈看到你写作业时没分心,一笔一划很认真,这就很了不起”;孩子参加活动没获奖,也可以说 “你这次主动报名、认真准备,敢于站上舞台就已经很棒了”。让孩子知道,比起最后的荣誉,他付出的努力、克服的困难,才是更值得肯定的事,慢慢就不会把 “拿奖” 当成唯一的追求。 别回避 “没拿到荣誉” 的话题,而是陪孩子 “聊聊感受”。 孩子因为没获得荣誉难过时,别着急说 “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先抱抱他说 “没拿到你想要的荣誉,心里肯定不好受吧”。等他情绪平复,再跟他说 “咱们一起想想,这次你学到了什么呀?是不是知道了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帮孩子从 “失落” 里看到 “收获”,他才会明白,就算没拿到荣誉,努力的过程也有意义,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失去信心。 还要教孩子 “为别人的荣誉开心”。 看到同学获奖、被表扬时,别对孩子说 “你看人家多厉害,你要向他学习”,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和嫉妒。可以说 “你看 XX 这次做得真好,咱们一起为他高兴吧”,甚至可以问问孩子 “你觉得他哪里做得好呀?咱们能不能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引导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成功,他才会明白,别人的优秀不代表自己的失败,反而能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慢慢就会减少嫉妒,多了份坦然。 别给孩子 “必须拿荣誉” 的压力。 别跟孩子说 “这次考试你一定要进前三名”“参加比赛就得拿奖”,这样会让孩子觉得 “如果没拿到荣誉,爸妈就不会喜欢我”。不如跟孩子说 “你尽力就好,不管最后有没有荣誉,爸妈都为你的努力骄傲”。让孩子知道,他的价值不是由荣誉决定的,爸妈的爱也不会因为有没有荣誉而改变,这样他才能卸下压力,轻松地去努力,而不是为了 “荣誉” 焦虑不安。 咱们自己要先 “正确看待荣誉”。 别因为孩子没拿到荣誉就唉声叹气,也别因为别人的孩子获得荣誉就羡慕嫉妒。跟孩子聊天时,可以说说自己的经历:“妈妈上次工作项目没拿到奖励,但我从中学到了新方法,下次就能做得更好”。让孩子看到,大人也会有没拿到荣誉的时候,但依然能坦然面对、继续努力,他就会跟着学,慢慢养成平和的心态,不会被荣誉绑架。3 写在最后 教育不是让孩子把荣誉当成目标去抢,而是让他明白,荣誉是努力的 “副产品”,不是人生的 “必需品”。当孩子拥有正确的荣誉观,他会懂得:努力的意义,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打败别人;暂时的失意,是为了下次更好地出发;别人的优秀,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不是需要攀比的对手。真正的荣誉,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刻在心里的坦然 —— 能为努力喝彩,能为失意释怀,能为优秀鼓掌。教育就是帮孩子把这份坦然装进心里,让他无论有没有荣誉加身,都能认清自己的价值,自信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