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别人一开口,就能判断对方的认知水平?

你想辨别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有多高,不需要读心术。你只需要听他开口的前十句话。

1. 认知水平高的人,习惯“先定义问题”,而不是急着给答案

有一次,一个人来询问我关于她的笔记选题思路。

她说了一通:“我觉得我这篇写得没啥意思……反正也没人点赞……是不是现在大家都不想看这种感受类的东西了?”

我问她:“那你写这篇的核心困惑是什么?”

她停了一下,说:“我好像……也说不清,就是觉得写不出自己想表达的感觉。”

你看,这种表述是不是很熟悉?

“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就不对劲”“感觉没效果”,听起来是在复盘,其实是绕开了问题本身。

我后来带她一步步分析:你写的主题是什么?你想表达的情绪是什么?你希望读者读完之后有什么变化?你为什么写的时候中途停顿了?

问到第四个问题,她终于说出了答案:“其实我那天写到一半,想把前任的事情写进去,但又怕被看见,怕被熟人看见。”

她的问题根本不是内容平不平淡、选题有没有意思,没有人点赞,而是她压根就没有做到面对自己的准备。

高认知的人,不会把模糊感受拿来当结论。他们会不停地追问自己:我真正在意的点是什么?我如何规避它?如何把握好平衡?

说到底,表达的清晰程度,暴露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

2. 职场里,能分清“事实”和“感受”,是高认知的开始

我以前开会的时候,最怕听到老板说一句话:“我觉得这个方向不对。”

那种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完了,我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被否定了?”、“是不是太蠢了……”

你看,这就是我那时候的惯性思维:一听到别人表达模糊的反馈,我就自动脑补成了否定,甚至攻击。

后面我回家细想,当时的我根本没搞清楚这句话是“情绪”还是“事实”

其实老板可能只是表达了一种感受,甚至只是随口一说;但我却全盘接收,像被戳中一样陷入内耗。

这也是我在练表达之后才慢慢意识到的一个关键:在职场里,认知高的人,会习惯性地区分——这是对事的判断,还是对人的情绪?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现在再听到类似的话,我会多问一句:

“你觉得方向不对,是从用户视角、实现难度,还是从其他什么角度来看?”

你别小看这句反问,它可以把对方的模糊感受拉回理性讨论里,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疑惑

我们无需全盘接收别人的情绪感受,也不是别人一说话就自动代入自我价值判断,

我们完全可以练习在“别人说了什么”与“我理解成什么”之间,插入一道思考的缝隙。

情绪不等于事实,感受也不等于结论。

表达力、判断力,它背后藏着的是:你能不能在别人一句模糊的话里,守住自己的理性与边界。

3. 看一个人认知高不高,看他能不能容纳对立观点

我记得以前一次和朋友聊天,她说:“我觉得女生啊,应该多谈几段恋爱,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人。”

我当时听到这话,第一反应就是:“哈?我可不这么觉得,没什么好谈的。”

然后我就像要为自己辩护一样,立刻反驳她:“有的人不就是太缺安全感才一直换人吗?”

她愣了一下,没再说话。事后回想起来,我后悔死了。其实她没有在否定我,我却急着表明立场,好像她的选择一说出口,就威胁到了我的某种认知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急着表达的,不是观点,而是立场。

因为不安,所以想要“说赢”;又因为害怕不同,所以先贴上标签。

但后来我开始练习一件事:当别人说出一个我不认同的观点时,先不要立刻回应,而是多问一两句——她为什么这样说?她的经历里,可能经历了什么?

这个练习挺难的,但真的有用。

你会发现,很多冲突,根本不是认知的冲突,而是情绪在作怪:我们想被认同,我们怕自己被当成“那个不懂的人”。

但认知成熟的人,会慢慢懂得一件事:有时候,观点可以不同,但人可以彼此理解。

认知的广度,不在于你说出了多深刻的道理,而在于你能不能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暂时把自己的判断先放下。

未必需要处处认同对方的观点,但我们可以接受看见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非黑即白。

我们都需要这种能力。

无需证明自己错没错,而是让对话继续下去。

其实,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与他有没有能力停一下、想一想有关。

想一想这件事的本质是啥?想一想我刚才说的话是否只是感受,想一想对方说的和我说的,是否可以同时成立。

我们都太容易被“强烈表达者”带节奏了。但越成长我越发现:越有力量的人,越懂得“收”。

那些说话慢一点的人、问得深一点的人、不那么急着下结论的人,往往认知都更高一层。

而你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从下一次开口开始,慢一点、问清楚一点、表达少一点、理解多一点。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