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爱孩子,得先爱自己 ——致“暴躁”的妈妈们

这位妈妈说,自己总想对孩子态度好些,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暴躁失控,连她自己也讨厌自己。这条留言让我感到深深的心疼,从字里行间,可以看见一位疲惫沮丧到“爱无能”的妈妈,她强迫自己去温柔和蔼地对待孩子,可总是事与愿违,过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我想告诉这位妈妈,不必自责,更不必自我厌弃。一个温柔的女性变得暴躁易怒,只是因为她无人理解、无人关爱,心中积累了太多的愤怒和压力。我想对无数这样的妈妈们说,想要爱孩子,必须先爱自己。 一、亲爱的妈妈,你为什么如此暴躁? 中国文化里的妈妈形象,大约有两类,一类是皮肤光亮、衣着光鲜,乐观自信的年轻妈妈,一类是温柔慈祥、辛勤操劳,依依不舍的老母亲。但是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见歇斯底里的妈妈、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的妈妈、风里来雨里去用电动车接送孩子的妈妈。仔细观察,这类妈妈们身上都透露着两个大写的字——“无助”。明白地说,这些妈妈大多在生活中缺少支持和关爱,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积累了太多委屈和愤怒。1.不被“看见”的她。女性生完孩子后,婚姻落地为琐碎责任,做饭、洗衣,带孩子等“小事”长久地消耗着女性的精力和青春年华,可能还要照顾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老公。这些及其耗费心神的劳动带不来直接的“生产力”,所以妈妈的价值被家庭和社会有意无意地否认掉了。没人愿意看见妈妈们的付出,因为看见意味着要么去分担,要么背负愧疚,而没人愿意这样干。为了避免愧疚和自责,老公对妻子的付出“不认账”,孩子也可能变成了“白眼狼”。每天都处于“爱的透支”状态的妈妈,但却缺乏“爱的补充”——老公不管不顾,孩子缺乏感恩,甚至和爸爸合伙欺负妈妈。这些不被“看见”和承认的独自辛劳和委屈,让这类妈妈产生了极大的愤怒。2.过度付出的她。女人天生缺少安全感,她们大多把家庭看做最终和唯一的归属,全心全意地爱着家人以获取归属和安全。她爱老公,于是省下化妆品的钱给老公买烟抽;她爱孩子,于是“节约”下买新衣服的钱给孩子报补习班;她爱父母,即便省吃俭用,也要为父母买下营养品。她所喜欢的口红、衣服、耳钉,甚至一次和朋友的聚餐都被视为“无用”,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消费,恰恰是一个人精神自由的载体,因为消费自由意味着人格自由。“以爱之名”使劲地压榨和剥削自己的妈妈们,当她们的非必须的合理需求被随意“削减”的时候,她的自我也被一再削减。当一个人丧失自我的时候,没人会把她放在心上。3.不被“接住”的她。妈妈们的辛苦和牺牲很多时候并不能换来同样的爱护和尊重。付出和得到的失衡使妈妈们产生了诸多的负面情绪。这时候,妈妈们最需要的是有人“接住”她们,即给于她们支持、理解和接纳,哪怕是精神上的接纳,也会给她们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力量。然而,妈妈们的情绪似乎是不被允许和接纳的。在丈夫那里——普遍沟通不足,在孩子出生后情感交流急剧下降,甚至形成了交流鸿沟;在孩子那里——孩子不能背负妈妈的命运;在父母那里——他们已经无力安抚自己的女儿;在朋友那里——社交圈有可能已经被生活挤压殆尽。妈妈们有了情绪只能自己消化,当大量负面情绪长时间积累的时候,妈妈们就像徘徊在悬崖边——脾气暴躁只是最轻的表现了。二、妈妈要怎么爱自己?许多对孩子“爱无能”的妈妈,其实对自己更加地“爱无能”,许多妈妈以为爱自己就是买买买,这完全是误区。那妈妈们应该怎么爱自己呢?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无助”的妈妈们最需要的是“有助”,一般分为实际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实际帮助如有人帮忙接送孩子,精神支持指有人能够“看见、理解、接纳”妈妈们的价值和情绪。当今社会,女性大多具有谋生能力,所以妈妈更需要的其实是精神支援。如果妈妈们在家庭中实在得不到精神支援,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独立的生活圈子,一两个知己好友,一些长期的集体活动,持续的兴趣爱好等。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隐形的力量,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幸福感、建立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处境相似的女性之间更容易相互共情和接纳,所以,建议妈妈们交一两个同性知心好友,“抱团取暖”。2.不时“奖励”自己,肯定自我价值。事实证明,当一个人经常受到微小“奖励”的时候,她的快乐会明显翻倍,自我价值感也会增加。这是因为,“奖励”这种微小的获得感会激活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快乐激素”,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肯定。怎么奖励自己呢?当自己取得任何进步的时候,哪怕是跑步一圈,或给孩子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都可以奖励自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奖励如每天回顾一下自己的进步或成绩,在心里给自己标记“我完成了什么,我做到了什么,我实现了什么”,持续积累“我可以,我很能干”的自我感受,建立自我效能感,增加自信,减少对他人(尤其是老公)的认可依赖。物质奖励就更简单了,想要什么,只要不超出自己承受范围,就立即去实现它!3.划定“边界”,戒除“过度付出”。过度付出是中国女性的通病。过度付出源于自身价值感不足,对生活缺乏“掌控感”,通过过度付出来“控制”他人遵照自己的准则。妈妈们要戒除过度付出,首先得关照自身内在需求。喜欢“管住”别人的人,一般自身价值存在空缺,需要通过“控制”他人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当妈妈们树立了内在的价值感,就自觉建立起和他人的边界,专注自身“课题”。事实证明,过度付出的女性不仅难以得到家人的尊重,反而极有可能被老公孩子所厌弃。女性只有专注做自己,才更具魅力。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事无巨细和无微不至,而是为他树立富有生命活力的榜样。 4.一些生理性的小办法。如果妈妈们很难控制情绪,一些即用性的小方法也许可以帮到你。一是箱式呼吸法。就是运用呼吸调整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境,此方法亲测有用。具体做法是“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4秒-停顿4秒”,该方法可以快速降低皮质醇分泌,提升副交感活性,使人减压放松;其二是冥想(又叫观息法),用以阻断负面情绪和胡思乱想,将杂乱的思维拉向自我关注,以获得内心的平静。长期冥想可以有效改变人的焦虑、暴躁情绪,改善睡眠,起到比药物更好的治疗作用。三是运动。长期的运动可以改善体质,增加自信,提升自律,让女性在“失控”的生活中找到“掌控感”,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运动还可以分泌多种“快乐激素”,有效缓解“情绪疼痛”。爱孩子是妈妈的使命,爱自己则是一场生命的修行。只有当妈妈们拥有好的状态和满满的能量,才能真正地爱孩子。愿每位妈妈都学会爱自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