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无非就是阅和历

朋友说:“我家孩子书读了不少,成绩也挺好,可一到社会实践就发懵,跟人说话都紧张。”我点点头,这事儿很正常,孩子在社会历练的不多,自然这样。前一段时间,刷到一个小孩哥,烤鱿鱼的11岁小老板、小网红,那动作之麻利、应对之老练,令人惊叹。他这种,应该是社会历练出来的。从孩子人生的成长历程来看,将自己所学,用于生活,过得幸福、美满,是大部分普娃的追求。从这个角度,“阅”和“历”两者皆不可少,只是读书时代,会倾向于“阅”,进入社会后会倾向于“历”。二“阅”,是阅读。读课本,读名著,读人生百态,读山河大地。读一本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路;读一段人生,是借别人的眼睛看自己。我常跟家长说,一个从小爱翻书的孩子,不一定成绩拔尖,但他大概率不会走歪。为什么?因为书里有光,能照见善恶、是非、远方。阅读,积累的是面对当下、面对未来的底气。三但光有“阅”够吗?不够。就像你看了十遍游泳教程,没下过水,真跳进泳池照样扑腾。这就是“历”的重要性——亲身经历,真实体验。什么叫“历”?是摔过跤,是碰过壁,是自己去菜市场讲价,是主动跟陌生人搭话,是参加一次夏令营迷了路,最后靠自己找回来。这些事情,书上不会写标准答案,但它们教给孩子的是:应变、勇气、同理心。四历,经历,体验,摔跟头,尝滋味。你没被雨淋透过,不知道伞多重要;没在深夜哭过,不懂坚强多可贵。邻家小琳第一次摆摊卖手工艺品,站了一下午,只卖出两件。回家脸拉得老长。第二天,她改了定价,还主动招呼路人。第三天,她挣了第一笔“大钱”,开心坏了。这比上十节财商课都管用。你看,这就是“历”的力量。它把知识变成能力,把道理变成本能。五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普通家庭只走成绩这条路,把“成长”简化成了“读书”。周末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生活被切割成分数和排名。结果呢?高分低能,遇事退缩,心理脆弱。可人生不是考卷,不会按标准答案给分。等他们长大,发现社会不讲道理、工作没有标准答案时,就懵了。六“阅”和“历”,就像两条腿走路。没有“历”的“阅”,是纸上谈兵;没有“阅”的“历”,是盲人摸象。两者结合,孩子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我特别喜欢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生活即教育。”他当年办晓庄学校,让学生种地、烧饭、教农民识字。不是为了省经费,而是坚信:真正的教育,发生在真实的生活里。七所以,除了学习、除了成绩,也请大人们经常带孩子出去生活体验。别再把孩子关在屋里只盯着分数了。周末别光送去补习班,带他去趟菜市场,让他自己买菜做饭。暑假别只报网课,送他去乡下住几天,看看稻子怎么长,鸡是怎么下蛋的。这些“小事”,恰恰是成长的“大事”。有兴趣了解的朋友也知道:现在教育的大方向已经变了,连考试也注重生活情境,强调与实际结合。八把目光把长远一点,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社会。到那时,拼的不是背过多少课文,而是有没有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阅”给他眼光,“历”给他胆量。一个看得远,走得稳的孩子,才真正有未来。别让孩子只活在书本里。世界那么大,该让他亲自走一走,碰一碰,尝一尝。酸甜苦辣都试过,才算真正“活”过。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