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我,治愈你。 餐桌上发生的一幕,现在还在心头隐隐作痛,今日的冲突就像一根导火索,让挤压在心头的委屈爆发。 于是我开始思考,“被看见”这件事对孩子的“内心驱动力”有什么关联。 首先我该怎么做,想解决的有两方面:1、我渴望自己的情绪被看见和确认;2、想知道如何打破这种代际循环,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痛苦。 当我对孩子表达前因后果的时候,她向我道歉说对不起妈妈我当时没有理解你的意思,你终于能明白了爸爸也看不见我,我很难过。我知道,我也想让你被爸爸看见,但我做不到我只能改变自己。 这一刻我明白,救赎孩子就像重新疗愈自己。以上是客例。 描述的餐桌场景,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三代人之间无声的情感缺口。你想照顾父亲,他却推开你;你想表达爱意,却被孩子误解为强迫;你渴望被理解,得到的却是“嫌你烦”。这种熟悉的失落,触动了多年隐痛的心。 那个从未被父亲真正看见的小女孩,依然住在你的心里,她一直在等待一句:我懂你。 下次从几个方面调整:1、对内心的小孩说:我看到你的伤心,我也明白你多么渴望被理解。(这是你一直渴望父亲的理解,此刻先给到自己) 2、请看到一个真相:当父亲推开你的时候,推开的是他感到陌生、不知道如何接纳和处理的情绪。他可能不习惯被这样照顾、不知如何接受这份爱。 3、对自己的孩子解释:妈妈想要向你爱我们一样关心自己的父母,虽然姥爷拒绝了,但妈妈还是想表达这份爱。 这样既说明了前因后果,也让孩子感受到多种表达爱的方式及自己内心的爱是真实有价值的,即使对方不是如我期待的方式接受。 等到独自呆着的时刻,多次轻声跟内心小孩说说话:你努力了,这不是你的错。 看见孩子,就像在镜子里看见小时候的自己。疗愈不是通过完美的拯救,而是接纳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 没有被看见过的孩子,内心真的真弱小,完全没有力量。 “看见”如何可以塑造孩子的核心力量 总结:自我认知;安全基础;情绪调节能力。请参考这篇:孩子的核心力量从哪里来?(三个层面讲清楚) 当孩子不被看见时,会发生什么? 不被看见的孩子内心确实会变得柔弱,因为①他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和感受。而自我价值是驾驭个人一生的内驱力。有些孩子可能很小就找到了自我价值,而有些孩子需要尝试很多都不一定找到,甚至到了成人也还在寻找。 ②情绪常常处于混乱或者压抑状态。要么极度顺从,失去自我,要么用问题不断呼唤“请看见我”。 如何真正“看见”孩子,培养他们的核心力量 1、给予专注的在场在场感很重要,是人在当下能连接到的一种感应和能量。每天不管10分钟还是半小时,放下手机,完全沉浸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观察他们的表情、聆听她们说的话、注意他们的兴趣。做高质量的陪伴者。 2、明确对孩子情感体验的表达比如:你感到生气是因为那个小朋友拿了你的玩具没有征得你的同意;你看起来很开心,是因为交到了新朋友吗? 3、认可努力而非结果比如:我有注意到你刚才在讲笑话逗哪位正在哭的小朋友,还安慰了她;虽然这次没有考好,但我看到了你为考试付出的努力。 4、尊重孩子独特性不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跟自己比;尊重孩子的喜爱,不要打压或嘲讽,任何心流都值得被尊重;允许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生存哲学。 5、提供恰当的自主空间随着成长逐渐授予他们适当的决策权。从选择穿什么衣服到如何安排课余时间。被信任的感觉会让孩子生发自主驱动力。 💡 “被看见”与“核心能力”的直接因果链 1、被看见 → 情绪被准确识别与命名 → 镜像神经元系统发展 → 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 → 产生“我值得被爱”的价值感 → 这是【自信】的来源。 2、被看见 → 需求被持续且稳定地回应 → 安全依恋形成 → 杏仁核镇定,多巴胺系统活跃 → 拥有向外探索的勇气 → 这是【内驱力】与【抗挫力】的来源。 3、被看见 → 心理状态被养育者“解读”并反馈 → 心智化能力发展 → 能够理解自己与他人 → 这是【共情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来源。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持续不被看见:1、情绪体验混乱,如同生活在一片迷雾。2、自我认知充满空白或矛盾。3、需要持续处于警觉状态,大脑能量被用于防御而非探索,内在驱动系统将陷入停滞。 因此,被看见不是一种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它是一个孩子心智成长的“生物必需品”。 它就像阳光之于植物,不仅让植物感到“温暖”,更是它进行光合作用、构建自身细胞的能量来源。 最后:看不见的伤口其实不需要绷带和消炎,只需要被深深的“看见”。每个孩子的灵魂都藏着火山或星辰,我们投注的目光,或者唤醒他们,或者是沉默的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