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敏感不是错,只是需要找个“温柔的出口”

作为一名倾听师,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相似的倾诉:“他今天回复我消息只有一个‘哦’,是不是我哪里说错话了?”“同事开会时看我的眼神有点冷,是不是我上次的方案让他不满意?”这些细碎的猜测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情绪,明明是别人不经意的举动,却在自己心里演变成一场漫长的内耗,最后不仅累了自己,还悄悄拉开了和他人的距离。 其实,先别急着否定自己的敏感——我们首先要分清,你是“情绪敏感”,还是“过度解读”。真正的情绪敏感是感知力强的礼物,能让你更快察觉他人的难处;但过度解读是把这份礼物变成了负担,会把“对方今天状态不好”扭曲成“他针对我”,把“随口一提的问题”放大成“对我的质疑”。如果你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反复回想、睡前还在纠结某个细节、甚至因为猜测而刻意回避关系,那或许就需要给自己的情绪“松松绑”了。 调整的第一步,是给情绪“按下暂停键”。当你又开始忍不住解读对方的言行时,试着在心里问自己:“这是他明确说的,还是我猜的?”“如果是朋友遇到这种事,我会劝他别多想吗?”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焦虑的“证据”,其实都是自己脑补的碎片。就像有人皱眉可能只是因为头疼,不是对你不耐烦;说话语气急,或许是他赶时间,而非针对你。 第二步,是把“关注他人”拉回“关注自己”。过度敏感的人总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怎么看我”,却忽略了“我当下的感受”。下次再因为他人的举动纠结时,不妨做一件让自己舒服的小事:泡一杯喜欢的茶、听首轻松的歌,或者在纸上写下“我现在有点难过,但这只是暂时的”。当你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就会发现,别人的言行其实没那么多“深层含义”,你的情绪也不该由别人的无意之举决定。 最后想对你说,让心放宽不是变得麻木,而是学会和自己的敏感和解。你不必强迫自己“不敏感”,只需在过度解读来临时,轻轻告诉自己:“没关系,他可能只是有别的事,我先好好照顾自己。”慢慢你会发现,少了那些多余的猜测,人际关系会变得更轻松,你也能在相处中,真正感受到彼此真诚的温度。 如果你也曾被过度敏感困扰,或是有过类似的内耗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聊聊——我们可以一起梳理情绪,找到属于你的“温柔出口”。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