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探讨人们过度关注他人看法的心理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如何导致个体无法接受负面反馈,陷入精神内耗的恶性循环。 本文引用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的镜像自我理论,强调人们根据他人的评价形成自我认知,但长期受外界评价束缚会使人迷失真实的自我。 为解决这一困境,正贤建议从关注他人看法转向关注个人价值观的实践。通过具体例子,正贤鼓励大家明确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以此减少外界不重要声音的影响,实现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提升。 生活中你是这样的人吗?别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能让你心情变坏。假如没有及时回你信息,你会反复担心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刚发的朋友圈没人点赞,你会忍不住删掉。明知道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会很累,但就是忍不住一直自我怀疑,反复犹豫。其实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我们接受不了任何的负面反馈。 为了避免那些不好的眼光,有的人会提前预防,比如干脆不发朋友圈了,而有的人会在事后不断反触,整晚都在回想别人的那句话或表情,然后找补等等。这一切看似都是在控制别人对自我的看法,但事实上,那个真正被控制的人却是我们自己。 我们努力减少别人的负面看法,一步步变成活在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意他人看法是人的本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在镜像自我理论中提到,人们会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由此做出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本身就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人评价的,这个部分叫做镜像自我。但是,镜像自我并不等同于真实的自我,相反,长期被外界评价束缚的人反而会认不清自己。这个过程还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好像没做什么事儿,整个人已经身心疲惫,最终陷入精神内耗的恶性循环。所以,想要停止在意他人的看法,就要摆脱镜像自我的影响,去找到真实的自己。 你需要做的最重要一步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关注他人的看法转而关注我是否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举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工作后决定考研,本想利用午休时间学习,却又担心同事在背后议论自己,所以宁愿晚上回家熬夜。后来他意识到考研的目的是努力上进,提升自我,她只是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不需要在意别别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就好了。再比如,你在开会时发表不同的观点,有两名同事在悄悄议论,这时你就不要去想他们是不是在议论我,而是要肯定自己,我是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勇敢的人。 要记住,你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所以当你接收到他人的反馈时,你要做的不是取悦,而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重要的声音会慢慢消失,你也会开始去接纳真实的自己。 别忘了 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正贤 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