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其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生理因素 • 神经元与激素:神经元细胞的活动以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情绪。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时激素失衡,甲亢患者易出现焦虑易怒的情绪;青春期、经前期、怀孕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波动较大,会使人情绪变得更为敏感和不稳定。 • 身体状态:身体的健康状况、疲劳程度、饥饿与否等生理状态会对情绪造成影响。人在生病、过度疲劳或饥饿时,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等负面情绪;而规律运动可通过提升内啡肽改善情绪状态;睡眠不足或睡眠结构紊乱会降低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使人表现出易怒或情绪低落。 • 遗传因素:情绪反应的基础部分由基因决定,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的遗传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敏感度。家族中存在情绪障碍病史可能增加个体情绪不稳定的概率。若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情绪比较低落,孩子在遇到事情时,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 心理因素 • 心理认知:个体对事件的解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绪性质。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而长期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往往是情绪障碍的维持因素。通过认知重构训练可以帮助建立更客观的评估模式,从而改善情绪。 • 心理压力:工作负荷过重、人际关系冲突等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持续升高,引发烦躁、抑郁等情绪变化。不同的人面对压力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不同,情绪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环境因素 • 自然环境:噪音污染、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物理环境刺激,或季节更替带来的昼夜节律变化,都可能成为情绪波动的诱因。例如,美好的自然景色、舒适的环境能让人心情愉悦,而恶劣的环境则可能使人感到烦躁不安。 • 社会环境: • 人际互动:与他人的关系对情绪有着重要影响。亲密、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而冲突、争吵、孤独或不被接纳等则可能导致负面情绪。 •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工作变动、财务困难、失去亲人等,都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应对这些事件的方式和个人的应对能力也会影响情绪反应。 • 社会文化:文化背景塑造情绪表达规则,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情绪表达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例如,集体主义社会可能更鼓励抑制负面情绪;性别角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绪表达和体验。 药物因素 若使用含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可能会使人体产生兴奋等情绪反应。此外,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影响人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