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有效四步骤:

与孩子沟通的核心是“共情理解+平等尊重”,关键在于放下家长的“说教者”姿态,成为孩子愿意倾诉的对象,具体可遵循以下4个核心原则和方法: 1. 先“共情”,再“解决问题”(避免否定情绪) 孩子表达情绪时(如“我讨厌上学”“玩具丢了好难过”),先接纳他的感受,再引导解决,而非直接否定。 - 错误:“这有什么好哭的?上学有什么好讨厌的!”(否定情绪,会让孩子不愿再表达) - 正确:“玩具丢了肯定特别着急吧?咱们一起想想有没有可能落在什么地方,好吗?”(先共情,再拉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2. 用“具体描述”代替“评判”(避免贴标签) 评价孩子时,聚焦具体行为而非人格,让孩子清楚“怎么做更好”,而非自我否定。 - 错误:“你怎么这么粗心!总是丢三落四。”(贴标签,孩子易自我怀疑) - 正确:“妈妈看到你今天把作业本落在学校了,下次收拾书包时可以多检查一遍,这样就不会忘了~”(指出具体行为,给改进方法) 3. 多“倾听”,少“说教”(给孩子表达空间) 沟通不是“家长讲、孩子听”,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重视”。 - 做法:孩子说话时不打断,用“然后呢?”“你当时一定很意外吧?”等话引导他说更多;即使不认同,也先听完再平和表达观点,比如“妈妈理解你想先玩再写作业,不过咱们可以约定:先完成作业,就能安心玩更久,你觉得怎么样?” 4. 用“孩子的视角”对话(避免“成人化语言”) 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沟通方式,用他能理解的语言和场景举例,而非讲大道理。 - 比如孩子不想分享玩具时,不说“你要大方一点”,而是说“如果你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你会不会不开心呀?咱们可以跟小朋友约定‘你玩5分钟,再给你玩5分钟’,这样大家都能玩~”(用孩子的感受类比,比道理更易接受)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