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攒了10万存款,却总觉得‘不够’」:物质满足后的“空心感”,藏着我们对“意义”的终极追问 上周有位35岁的企业高管来做咨询,她翻着银行卡余额说:“我30岁前买了房,32岁买了车,现在存款15万——可我每天下班坐在车里,盯着天花板发呆,突然就哭了。” 她手机购物车里存着“没买但想要的东西”:最新款包包、高端护肤品、环球旅行套餐,却没有一件是“买了就开心”的。她哽咽着说:“我小时候穷,攒钱是为了‘安全感’;现在有钱了,我却不知道‘攒钱为了什么’——好像‘赚更多’,成了我唯一的目标。” 这让我想起存在主义心理学中的「意义感缺失」:当我们用“物质积累”填补内心的空洞(比如童年的匮乏、社会的压力),终有一天会发现——“拥有更多”无法解决“意义匮乏”。这位高管的空心感,源于「目标系统的崩塌」——她把“赚钱”当成了“人生目标”,却忘了“人需要‘为热爱而活’”。就像她后来坦言:“我妈说‘有钱了就有底气’,我前男友说‘你这么拼,以后肯定能嫁得好’,我就跟着跑——可我现在坐拥10万存款,却觉得自己像个‘存钱罐’,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我带她做了个「生命意义探索」:用“人生卡片”写下“小时候的梦想”“曾经热爱的事”“想尝试但没做的事”(比如“学油画”“养一只狗”“去山区支教”),并选出“最想立刻行动的3件”。她第一次选了“学油画”——每周三晚上去画室,老师说她“笔触里有股子劲儿”。她后来告诉我:“昨天我画了一幅向日葵,虽然歪歪扭扭,但老师说‘能看出你对阳光的渴望’——原来‘为自己而活’,比‘为别人眼光活’有力量多了。” 她现在手机屏保是自己画的向日葵,配文:“我攒了10万,却买了更珍贵的东西——对生活的热情。” 你最近一次“因物质满足却感到空虚”是什么时候?是买了新包没开心多久,还是升职后反而迷茫?欢迎私信和我聊聊你的“空心故事”——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钱能买‘安全感’,但‘意义感’,只能靠‘热爱’去填——毕竟,人生的意义,从来不在‘拥有多少’,而在‘多爱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