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1. 情绪没有“好坏”,只有信号 所有情绪都是中性的,比如愤怒是「边界被侵犯」的信号,焦虑是「重视某事」的信号。接纳它们的存在,而非压抑,才能听懂内心的提示。 2. 身体是情绪的“翻译官” 情绪会通过身体表达:压力大时肩颈僵硬,悲伤时胸口沉闷。扫描身体感受,是读懂情绪的第一步。 3. 共情≠说教安慰 真正的共情是:“我看到了你的感受,我陪着你”,而不是“别哭,我告诉你该怎么办”。倾听沉默比填满话语更有力量。 4. 情绪需要“命名”才能被安抚 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杏仁核在情绪被准确命名(如“这是孤独而非沮丧”)后活跃度会下降。越精准地描述感受,越能缓解情绪强度。 5. “反刍思维”会延长痛苦 反复回想痛苦事件(如不断后悔自责)会激活大脑的痛觉区域。用“行动打断思考”(如运动、手工)可有效打破循环。 6. 微笑真的能骗过大脑 即使假装微笑,面部肌肉活动也会向大脑传递信号,轻微提升积极情绪。假装快乐,也可能弄假成真。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