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自己做心理倾听的经验

接触心理倾听的这两年,我试过不同的心理老师,有过豁然开朗的时刻,也踩过不少选择的坑。把这些体会整理出来,或许能给准备尝试疏导的朋友一些参考。 [一}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找心理老师前,最好先理清自己的需求:是想缓解当下的焦虑抑郁情绪?还是想处理藏在心底的童年创伤?或是单纯想探索自我成长的方向?不同的需求,适合的疏导流派大不相同。 如果是情绪困扰明显,比如经常失眠、莫名烦躁,认知行为疗法(CBT)会更聚焦当下的调整,帮你找到情绪背后的思维模式;若是想梳理深层的情感冲突,比如总在关系里重复同样的困境,精神分析流派对潜意识的探索会更深入;而如果更关注自我认同和成长,人本主义流派的陪伴式对话,能帮你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二}渠道选择没有绝对好坏 疏导渠道主要分线上和线下,各有适合的场景。线上疏导的优势是灵活,不用来回奔波,尤其适合时间紧张或对出门有压力的人。 线下疏导的面对面交流,更容易建立踏实的连接。可以留意当地正规的心理疏导机构,重点看机构规模是否规范,心理老师的学历、培训经历是否清晰;也可以去心.理.科,不过🏥节奏通常较快,更适合需要结合💊的情况。 [三}“合适” 比 “厉害” 更重要 选心理老师时,背景是基础:学历、疏导时长、督导经历这些信息要清晰可查。但比履历更重要的是你的感受,疏导时是否能放松表达,说出纠结的心事时会不会被评判,结束后是觉得心里敞亮了,还是更压抑了。 我曾遇到过履历很光鲜的心理老师,但聊起来总像隔着一层,后来换了一位看似普通的心理老师,却能精准接住我没说出口的情绪。记住,心理疏导是两个人的协作,要是感觉不对劲,不用勉强自己坚持,换心理老师不是失败,而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拥抱R][拥抱R]心理疏导没有统一的 “正确打开方式”,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感受。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