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犯错时,脑海中是否总响起尖锐的批评声?首先认识2个概念:自我否定和自我慈悲。 自我否定如同荆棘,越挣扎越受伤;而自我慈悲则是温暖的阳光,能抚平内心的创伤。 自我否定源于过度严苛的自我要求,它会加剧焦虑与抑郁;自我慈悲却以宽容、共情与正念,帮我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认知。 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自我慈悲”,重建积极心理呢? 第一,实践自我慈悲,可从日常小事做起。当负面情绪涌现,先别急着批判自己,试着像安慰挚友般与内心对话:“犯错是成长的机会,我已经很努力了。” 每天花 5 分钟进行正念练习,专注呼吸,觉察身体感受,不评判任何想法。写下自己的三个闪光点,无论多微小,比如 “今天主动帮助了同事”“坚持完成了运动计划”,强化自我肯定。 第二,将自我慈悲融入生活细节,还能在面对失败时,把 “我真没用” 换成 “这次结果不理想,但我学到了宝贵经验”。 长久坚持,你会发现,内心逐渐摆脱自我批评的枷锁,充满力量与平和,真正实现从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纳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