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的伴侣类型,反映了你的原生家庭创伤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人在潜意识中就反映了你曾遭受过父母怎样的对待。 我们对理想伴侣的偏好,往往像一面隐秘的镜子,折射出童年时与父母相处的痕迹…… 第一种:情绪稳定型 如果你总是很容易被那些成熟内敛,性格看上去特别淡定的人所吸引,那说明你小的时候没有获得过来自父母稳定的爱。 可能你的父母从小就对你忽冷忽热,在你有情感需求的时候,时而给你,很多时候又什么都不给你。 但在这种不确定的爱的养育下,就会导致你的内心特别焦虑和无助。长大之后就会很迷恋那些看上去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人。 但事实上这种人十有八九都是回避性依恋,而他们表面上的云淡风轻、性格稳定,其实都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 第二种:温柔体贴型 就是那种说话温温柔柔,外表看上去从不发脾气的人。 如果你总是反复被这类人吸引,那说明你小时候遭受过比较暴力的对待,你的内心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 比如你的父母当中有一方要么是脾气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在家发脾气,摔东西,甚至还会肢体暴力;要么就是从来不允许你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那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你的内心会非常害怕冲突。 长大之后,面对那种情绪外放或者性格比较强势的人都会敬而远之,你会找那种性格温和,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攻击性的人做伴侣,因为潜意识里面对于力量和情绪外露是非常恐惧的。 第三种:智性恋型 如果你总是特别迷恋那种高智商脑子聪明的人,那说明在你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一个人的智力成就是被高度强调的。 比如你的父母总是跟你强调成绩好、智商高的重要性,会限制你交朋友,不允许你跟成绩不好的人一起玩。 他们也经常会根据一个人的智力,根据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来判断这个人的品行,觉得一个人只有成绩好,脑子聪明,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 那么久而久之,你的潜意识也会觉得学习好、智商高是判断一个人好不好的重要标准。 并且你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也会全部来自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所以在你长大之后找对象就会倾向于找一个高智商的伴侣。 第四种:成熟的爹妈型 如果你在感情里总是喜欢找那种年纪比你大,能够宠着你,照顾你的爹系男友、妈妈女友,那说明你小时候在异性父母那里是严重缺爱的。 要么是一直缺位,要么就是一直忽略你,对你的情感特别冷漠,没有给到过你足够爱的体验。 那么长大之后,你就会本能的去寻找那些身上带有父性母性特质的伴侣,希望通过亲密关系来寻求替代性依恋,弥补自己在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 一个人的内心越匮乏,就越容易在亲密关系里找爸妈。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明明自身条件还不错,但却总还是会被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所吸引,根源就在于这些人身上有着他们小时候从未被满足过的情感体验。 那如何跳出这种潜意识的循环? 01.察觉自己的恋爱模式 你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恋爱史,看看是否有某种固定的模式在重复出现?你的伴侣是不是总是有相似的特质? 你是不是一直在寻找某种感觉:安全感、温柔、快乐、优秀,但最终总觉得关系里缺了点什么?如果你能发现这个模式,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向改变迈出了第一步。 02.区分“需求”与“惯性” 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喜欢的特质,是因为它真的让我幸福,还是仅仅因为它让我感到熟悉?” 如果是后者,那可能只是你的惯性选择,而不是真正适合你的伴侣类型。 03.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而不是依赖对方来填补 如果你总是希望从伴侣身上寻找缺失的部分,那你永远无法真正满足。 因为外界给你的安全感、温柔、快乐,终究是短暂的。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填补内心的空缺。 你可以尝试通过心理疗愈、写作、冥想等方式,去修复童年的情感缺失,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