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不是不好,而是要看那个“群”是滋养你还是消耗你

世说新语》里这段小插曲,其实就是一句大白话:跟谁混,不看人头多少,看能不能对上频率。

小时候老师总把“合群”挂嘴边,好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都是缺陷。

没人提醒我们:有的群,混进去比独处还孤单。

长大一点才懂,成熟不是“朋友遍天下”,而是能分得清谁在给你充电,谁在偷偷耗电。

你有没有遇过这种人?

刚坐下就开启吐槽模式:老板瞎、同事坏、全世界欠他钱。你原本心情还行,听完像被抽了半管血,累。

《世说新语》还有一段:王徽之雪夜划船去看朋友,天亮到门口,掉头就走。

旁人一脸懵,他说:“我本是乘着兴致来的,兴致尽了就回去,何必非要见到戴逵本人呢?

听起来任性,其实不就是“我顾我状态”嘛。

我把它翻译成现代话——给自己设个“社交免打扰”时段。

状态烂的时候,非往人堆里扎,只会烂得更彻底。

就像电脑卡了先重启,关系也需要定期清缓存。

推掉可有可无的酒局,把“正在输入”留给值得的人,其余的,先静音。

一个人待着,不等于自闭。

高质量独处,是把散掉的自己一点点捡回来。

书里写阮籍更夸张:一个人开车乱逛,开到没路就哭。

哭完掉头回家,既没发朋友圈,也没找树洞。

那股“我自己能消化”的劲儿,其实挺硬核。

我们当然不必学他那样跑到路尽头大哭,但可以学他那份不依赖外界认可的内在底气。

怎么判断一个圈子适不适合?

离开它,看看自己是通体舒畅,还是像漏气的气球。

如果是后者,说明它一直在偷你的电。

合群没错,错的是把“合群”当KPI。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