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二)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时期的学者,但两个人的观点针锋相对。要搞懂今天这本书,我们也得从他们的分歧说起。简单来说,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学思路,分别叫作原因论和目的论。 弗洛伊德是典型的原因论。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一个人出现了心理问题,弗洛伊德会把注意力放在找原因上。他会问: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童年经历了什么?潜意识里藏着什么创伤?比起直接解决问题,让咨询者找到改变的抓手,弗洛伊德更关心问题背后幽深的心理根源。 而阿德勒就不一样了,他更关心的不是“为什么”,而是“想要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目的论。面对同样的心理问题,阿德勒会问:这个人现在的行为是想达成什么目的?他想要获得什么?他是在逃避什么?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哪怕是那些看起来很消极、会伤害到自己的行为,背后也有它要达成的目的。 这两种思路的差别有多大呢?我的编辑邓一丁跟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邓一丁留学的时候,有位朋友长期被抑郁症困扰。他看这位朋友孤单可怜,很想帮他,就经常约他到家里吃饭,想让他振作起来。 但邓一丁渐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聊什么话题,不管是谈学习、工作还是亲密关系,这位朋友总能在三句话之内把话题拉回到他的抑郁症上。他对自己的病症了解得特别详细,各种症状、治疗方法、药物的副作用,他说得简直比他的医生还要深入和。但除了抑郁症,其他任何话题好像都提不起他的兴趣。 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的角度看,这很好解释:这位朋友患有抑郁症,所以总是沉浸在负面情绪里,没法对其他事情感兴趣。他的延期毕业、挂科、肥胖、孤独,都可以归因于这个疾病。在这种解释下,他是个受害者,需要的是同情和治疗。 但如果我们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看,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景象。这位朋友之所以总把话题拉回抑郁症,是因为抑郁症为他提供了一面特别有用的“挡箭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他不需要努力去解决,只需要说一句“我有抑郁症”,就能为自己当前的处境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还能让他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同情,满足了内心深处对被关爱的渴望。 我特别想说明一下,你肯定知道我不是在指责这位朋友,也不是在否认他的痛苦。抑郁症是真实的疾病,他确实在承受巨大的病痛。我理解他的困境,也很同情他一个人在海外孤立无援。但是,阿德勒心理学想告诉我们的是,即使在疾病的阴霾下,我们仍然拥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选择让疾病成为逃避生活的借口,也可以选择在疾病的限制下寻找新的可能性,继续努力地生活。 这就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根本区别。原因论让我们成为过去经历的囚徒,让我们相信现在的一切都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我们对此无能为力。而目的论告诉我们,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可以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改变当下的行动。 阿德勒说过一句特别有名的话:“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理解你所经历的。”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目的论的核心思想。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 当然,从原因论转向目的论,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承认一个可能让人不太舒服的事实:我们现在的很多痛苦,恐怕不完全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同时也意味着希望。因为既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就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它让我们从受害者变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让我们从被动承受变成了主动创造。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不要问“为什么会这样”,而要问“我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