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目的论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聊聊阿德勒心理学的第二个重要观点了。阿德勒有个特别著名的论断:“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第一次听到这话,你可能觉得有点绝对。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些纯粹个人的烦恼吗?比如对自己外貌的不满,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未来的焦虑,这些不都是我们个人的问题吗? 但阿德勒会告诉你,即使是这些看似个人化的烦恼,追根溯源,还是跟人际关系有关。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是因为我们在跟别人比较。为什么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因为我们担心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为什么我们会对未来焦虑?往往也是因为我们害怕在别人面前失败。 要搞懂这个观点,我们得先认识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卑感。 很多人一听到“自卑感”这个词,就觉得它是个贬义词,是一种需要克服的负面情绪。但在阿德勒这里,自卑感其实是个中性概念。它指的是我们在面对挑战或者面对别人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意识本身并没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它是推动我们进步的重要动力。 阿德勒举过一个例子。在他那个年代,很多医生之所以选择学医,就是因为小时候见过家人或朋友因为疾病而离世。这种经历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觉得人在疾病面前是如此脆弱和无助。正是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感,他们选择了医学这个,希望能够在疾病面前找回一点掌控感。阿德勒相信,人类迄今为止取得的所有进步,根本上,都源于这种健康的自卑感。 但是,自卑感也可能发展成一种有害的心理障碍,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什么是自卑情结呢?就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卑感的压力时,他不是通过努力来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问题,甚至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找优越感。 阿德勒在他的另一本名著《自卑与超越》中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帮一个16岁的女孩做过心理治疗。这个女孩的父母在她2岁时就离异了,母亲对她毫不关心。女孩从小就偷东西、夜不归宿,跟问题少年们混在一起。这场心理咨询进行了很长时间,这个女孩终于向阿德勒坦白说,她其实并不喜欢做那些坏事,她之所以那么做,只是为了报复母亲,是想向母亲证明,她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女儿。 这个女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获得母亲的爱和关注,但很不幸,这个问题对她来说是无解的。于是,在自卑感的驱使下,她选择了用叛逆行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假装自己比母亲更强大。这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在人际关系中会造成很多痛苦。它可能表现为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我们总是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生怕被人瞧不起。它也可能表现为强烈的比较欲望——我们总是忍不住跟别人比较,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嫉妒,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就沾沾自喜。 在这一特殊的情况下,自卑情结还会发展成“优越情结”。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些人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会故意表现得很傲慢,很自负,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但这种优越感是虚假的,因为它的根源仍然是深深的自卑。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都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痛苦和疲惫。我们要么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要么傲慢地看不起别人,但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没法建立真正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 那么,怎么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呢?阿德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课题分离”。这可能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最出圈的概念了。“课题分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在人际关系中清楚地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然后专注于解决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怎么判定一个课题属于自己还是他人呢?这就要看这件事情的后果要由谁来承担。课题属于承担后果的人。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从课题分离的角度看,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因为孩子要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承担后果。在阿德勒看来,父母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但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也不必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焦虑不安。你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于孩子是否愿意学习,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还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再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你的上司对你有意见,那是他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的课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的态度。至于上司怎么看你,是否认可你,那是他的选择和判断,你没法控制,也不必为此而焦虑。 更进一步说,别人是否喜欢你,是否认可你,这些都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没法控制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获得了岸见一郎所说的“被讨厌的勇气”。 你看,这个“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说要故意去惹人讨厌,而是说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而扭曲自己,不要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放弃做真实的自己。当你有了这种勇气,你就能从人际关系的纠缠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 获得自由的三个步骤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内心的自由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通向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完整道路。 第一步: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最困难的一步。很多人把自我接纳误解为自我肯定,以为就是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很优秀”。但阿德勒说的自我接纳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真正的自我接纳是什么呢?是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考试得了60分,自我肯定的做法是告诉自己“这次只是运气不好,发挥好了我能得100分”,而自我接纳的做法是承认“我确实只得了60分”,然后思考“我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关于自我接纳,我想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受到自卑感的困扰。小时候在学校里,我不觉得自己配站在舞台中央,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大放光彩。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大学毕业后考进了电影学院。 在电影学院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认知。当时我们每天都要分析大量的电影,而老师提醒我们,分析的重点是找到电影中的“我”。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尽全力代入入电影中主人公或者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动机、情感和选择。 那时我突然意识到,电影是关于人的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将那些也许碌碌无为、籍籍无名的普通人置于聚光灯下,仔细打量,甚至细致入微地剖析。每一个人,哪怕是所谓的“普通人”,内心也都有一个完整的宇宙,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人生故事。 这个认知让我开始向内打量自己的内心,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我开始明白,我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完美的样子,我只需要成为真实的自己。我的价值不在于我是否比别人更优秀,而在于我是否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诚实地表达自己。 这里我还想岔开一句,分享一个当时的经历。我读电影学院时,曾上过电影名家戴锦华老师的课。听说她也在得到的名家讲书项目里,我觉得特别有幸。虽然当时学过的很多具体知识我都已经忘记了,但我记得,我坐在第一排,戴老师很少站在讲台上,总是靠在我的书桌旁,挥舞着双手,用优美、充满魅力的语言上课。她那高大挺拔、挥洒自如的身姿,永久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那时就想,将来我要做这样的女人,有智慧,又潇洒,勇猛无畏。有时候,一个具体的人带给我们的教育,要比许多理论和抽象的知识都更加强力和持久。 总之,电影学院学习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自我接纳的真正含义。它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有能力沉下心来分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全面认识。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在哪里。我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我否定,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自满。我只是平静地接受这就是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成长。 第二步:他者信赖 有了自我接纳的基础,我们才能进入第二步:他者信赖。这里的信赖不是指有条件的信任,而是无条件的信赖。 什么是有条件的信任呢?就像银行放贷一样,“如果你有抵押品,我就借钱给你”“如果你能还得起,我就借给你”。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对对方能力和品格的评估基础上的。 而阿德勒说的他者信赖是无条件的。即使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值得信任,即使有被背叛的风险,我们仍然选择相信。这听起来很傻,很天真,但阿德勒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真正深入的人际关系。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无条件地信任别人,却被背叛了,该怎么办?阿德勒的回答再次回到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背叛你是对方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的课题是选择相信,对方的课题是选择是否辜负这份信任。即使被背叛了,你也不应该因此关闭自己的心门,因为那样就永远无法体验到真正的人际关系的美好了。 这里我想提醒你,阿德勒的这个观点也是他的学说里比较有争议的一点。岸见一郎对这个观点做了一点修正。他提醒读者,他者信赖并不是让你变成一个任人欺骗的傻瓜。如果某个人一再背叛你的信任,你完全可以选择疏远他,甚至断绝关系。但这种选择应该基于理性的判断,而不是出于恐惧和防备。越是接纳自我、自尊自足的人,越有能力对他人卸下防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从对他人的猜忌和揣测上拿回来,放在我们自己身上。 第三步:他者贡献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他者贡献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明确反对那种为了别人而完全舍弃自己的做法,他称这样的人为“过度适应社会的人”。这一点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了解我自己,作为一名多年的主持人,我觉得自己有严重讨好型人格时,我感到沮丧,但是我发现,最终我并不委屈,因为我的确获得了别人的信赖以及尊重。 真正的他者贡献是什么呢?是通过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来体验自己的价值。当我们感到“我对别人有用”“我对我所属的共同体有价值”“我的存在有意义”,我们就能获得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种贡献可以是很具体的,比如工作、志愿服务、照顾家人。但它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比如你的存在本身就给家人带来了安慰,你得体的言行给陌生人带来了温暖。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认可你的贡献,而是你自己是否能感受到这种贡献的意义。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个步骤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不带防备地信赖他人;因为信赖他人,我们才能把他人看作伙伴而不是敌人;因为把他人看作伙伴,我们才愿意为他们作出贡献;而通过贡献,我们又能肯定自我的价值,更好地接纳自己。你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会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充实,意义越来越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