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因为,一本好书就像一颗钻石,它的光彩是多面的。每位解读人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看到的重点各不相同。即使是那些重合的部分,也值得反复聆听。我特别认同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的一个观点,他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需要一个人用相当于自己年龄二分之一的时间才能彻底领会的。这说明学习不等同于知道某个观点,重要的知识值得反复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持续和你的人生发生共振,这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我想再次和你聊聊这本书,还有第二个原因,这就是我发现,随着这本书的流行,人们对书中的核心观点产生了一些普遍的误解。就说这个书名《被讨厌的勇气》,很多人看到它就误以为,这本书是要我们不畏惧世人的眼光,做个特立独行的人,要坚持己见,哪怕被别人讨厌了也在所不惜。在比较极端的例子里,还有年轻人说自己看了这本书,头脑一热就跑去辞了职,可是接下来该怎么生活,他们却没了主意。 看到这种情况,觉得有些可惜,我理解这本书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不计后果地声张个性和自我标榜。恰恰相反,它是在教我们破除对自我的执着,也从而掌握一种更加智慧、更加自由的处世之道。真正读懂了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当我们“自由”的时候,我们恰恰不那么在意“自我”。关于这一点,稍后我来解释。 当然,今天也可能是你第一次和这本书相遇,那我还是要简单地为你介绍一下书的基本情况。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第一位是日本知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岸见一郎,他贡献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另一位名叫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负责将岸见一郎的观点整理成对话的形式。这也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我很喜欢对话形式,因为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语气,甚至面孔和情绪。全书的内容是发生在一位迷茫的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间的五场对话。青年抛出激烈的质问,与哲人争辩,哲人则一边从容应战,一边帮青年解开心结。作为读者,我们在旁听这场辩论的同时,也一步步走进了作者岸见一郎的思想世界。 这个思想世界的根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这位阿德勒在心理学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跟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但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比另外两位要低了不少。我觉得这其实挺可惜的,因为阿德勒的思想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真的特别实用,特别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