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扭转自责的思维模式

自责,本质是对“本可以更好”的执念,长期陷入会消耗自我价值感,想要扭转,关键在“用理性替代苛责”,可从三个具体步骤着手。 第一步,给自责“按下暂停键”。当脑海中浮现“我怎么又搞砸了”“我真没用”这类声音时,立刻在心里喊“停”,并试着像安慰朋友一样对话。比如工作出错后,别先骂自己“无能”,而是想“如果同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说‘谁都有疏忽的时候,先看看怎么补救’”。用对待他人的善意,缓冲对自己的攻击。 第二步,拆分问题,剥离“人”与“事”。自责常把“事情没做好”等同于“我这个人不行”,要主动打破这种捆绑。拿一次演讲失误举例,别笼统想“我演讲能力太差”,而是拆解成具体 问题:“这次忘词是因为准备时没练熟过渡句,不是我天生不会演讲”。聚焦“事的问题”,而非否定“人的全部”,能减少自我攻击。 第三步,用“行动清单”替代“反复内耗”。陷入自责时,人容易困在“我错了”的情绪里,却忘了解决问题。这时可以写一张简单的行动清单:比如“今天汇报漏了数据,明天先核对三遍再提交”“和朋友吵架没控制脾气,现在发消息先道歉”。行动能让人从“纠结过去”转向“改变当下”,每完成一项,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次肯定。 扭转自责思维,不是要逼自己“从不犯错”,而是学会把“犯错”当成“改进的信号”,而非“否定自己的证据”。慢慢练习,会发现比起苛责,理性的接纳和行动,才是让自己变好的真正动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